转自:中国妇女报
·阅读提示·
当前,民营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持续推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妇字号”企业凭借独特的女性视角、资源整合方式与创新思维,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和全球治理等多维度展现强大动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她经济”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而“妇字号”企业的实践则为破解全球性别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 赵崔莉 陈力
2025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这一重要论断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民营经济一以贯之的重视,更彰显了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的活力特征。当前,民营企业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持续推动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组织动员广大妇女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巾帼力量。”“她经济”指的是随着女性社会经济地位提升,围绕女性消费、理财及收入形成的特有经济现象和经济圈。这一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史清琪女士提出,2007年,“她经济”被教育部列为新增汉语词汇,成为官方认可的经济学术语。当前,“她经济”通过人力资本提质、消费升级、创新驱动、成果共享等多维路径,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同时,在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中,由女性主导经营、专注服务女性需求的“妇字号”企业作为具有鲜明性别特征的经济主体,在民营经济多元化发展、推动性别平等、释放女性经济潜能中作出独特的社会贡献。
“妇字号”企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妇字号”企业承载着女性经济赋权与发展的期望,凭借独特的女性视角、资源整合方式与创新思维,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和全球治理等多维度展现强大动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维度,以女性特质重构产业竞争力。“妇字号”企业的核心动能在于女性独有的资源整合方式与创新思维。女性领导者更擅长通过关系网络构建柔性供应链,以低成本的社群协作替代传统层级化管理,在养老托育、社区服务等领域形成“轻资产、高黏性”的商业模式。关注用户体验而非规模扩张的运营逻辑,推动产品服务向精细化、人性化迭代,填补标准化工业体系中情感价值的缺失。在技术领域,女性科技工作者偏好跨学科交叉与应用场景创新,破解长期被忽视的性别数据盲区。这种“她视角”的创新不仅开拓增量市场,更倒逼传统产业重构价值评估体系,将社会效益置于技术研发之前进行优先考虑。宏观上,女性经济参与度的提升直接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使人口结构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本红利,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女性力量。
文化维度,践行性别平等的先进理念。“妇字号”企业的实践深刻重构了传统性别文化秩序,推动社会文明向现代转型。其一,女性从家庭私域进入经济公域,通过生产性贡献颠覆“依附者”身份标签,倒逼社会重新定义性别分工伦理,形成“共担责任、共享权利”的新型家庭与社会关系。其二,女性作为创新主体与领导者的角色崛起,解构“女性=感性/弱势”的刻板符号,重塑社会对女性能力的认知,推动人力资本配置从性别偏见转向效率导向。其三,通过激活非遗技艺、地域文化等多元叙事,将边缘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化产品,丰富精神文明的多样性表达。这种文化再生产通过解构传统性别分工、重塑女性主体价值,不仅为物质生产注入性别平等的新动能,更推动社会文化向更具包容性与创新性的方向演进,实现了经济贡献与文化认同的良性互动。
社会维度,创新协同治理模式。“妇字号”企业通过技术赋能与价值共享体系,重塑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数字平台整合市场资源与文化传承功能,形成商业增值与公共服务优化的闭环。妇联组织通过政策扶持与技能培训,推动女性创业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使企业成为公共服务的协同者。这种模式不仅优化社会治理结构,也为性别平等政策的基层落地提供实践支撑。
全球维度,贡献性别平等的中国方案。“妇字号”企业在全球化发展中的创新实践,为破解全球性别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当前,众多“妇字号”企业致力于品牌全球化,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尤其是将中国在性别平等领域的经验和实践带到“一带一路”国家,构建“一带一路”国家巾帼共享经济圈,推动全球性别平等事业的发展。这种全球化战略不仅提升了“妇字号”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为中国女性与“一带一路”国家女性民心相通、互惠互利、合作共赢提供更多的机遇。
推动“妇字号”企业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当前,“妇字号”企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诸多贡献,但不可忽视的是,“妇字号”企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例如,制度障碍、资金梗阻、创新不足等。面对新发展格局,如何系统性释放妇女经济潜能、推动企业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亟待破解的命题。因此,在实践当中要多策并举:
第一,强化政策支持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政策支持为“妇字号”企业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需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财政、税务等政策资源,搭建常态化政企对接平台,推动税收减免、项目资金扶持等政策精准落地;并通过动态调研和需求反馈机制,及时识别企业发展的共性瓶颈,优化政策工具组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第二,优化金融赋能体系。金融赋能是破解企业资金约束的核心路径。创新适配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完善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配套措施。构建覆盖城乡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强化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定向支持,拓宽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金融等融资渠道。通过金融科技提升信贷效率与风控能力,保障资金链安全,为“妇字号”企业技术升级、市场拓展提供全周期资本支撑。
第三,深化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企业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动力。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校企联合研发平台,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完善技术培训体系,培育女性科技人才梯队,提升“妇字号”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引导企业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工具,优化生产流程与供应链管理,构建数据驱动的精准化运营体系,推动产业链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
第四,推动全产业链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融合是释放规模经济效应的关键举措。需整合农业、文旅、手工制造等多元业态,构建城乡联动的产业生态。强化上下游产业链衔接,培育区域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运营提升附加值。拓展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新零售渠道,扩大市场辐射范围,推动产品服务对接国际需求,形成内外协同的产业格局。
第五,健全长效保障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更好实现效率与公平相兼顾、相促进、相统一。”可持续发展需兼顾效率与公平。完善“妇字号”企业在新兴领域的覆盖网络,强化权益维护、法律咨询等基层服务能力。建立政策实施效果动态监测体系,定期评估企业发展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引导“妇字号”企业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等公益实践,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通过制度完善、文化培育与国际合作,构建包容、韧性的长效保障机制。
[赵崔莉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陈力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