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见习记者 王瑞欣
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乡贤里,一条名为木兰坊的街巷聚集着绣娘指尖翻飞的丝线、染娘浸透时光的蓝靛,以及木雕师刀下灵动的图腾——这条以妇女手工艺为核心的非遗主题街区,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地标。
为积极推进妇女手工产业振兴,花溪区以政府平台为依托,通过打造特色街巷、培育孵化基地、搭建展示平台多维度为绣娘创业破局。
苗族姑娘返乡创办的笙笙苗音服装工作室,在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的资金扶持下,将苗族百鸟衣转化为时尚单品。本土品牌“百越布依”更是借力“三年免租”的政策红利,从家庭作坊发展为文创工坊,助力30余名绣娘在家门口捧起“文化饭碗”。
当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豆染”技艺传承人张婷婷站上“全国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领奖台时,她手中的绣品已不仅是工艺品,更是500余名乡村女性的人生新篇。张婷婷创办的贵州织黔货非遗文化体验馆通过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打响了品牌,并实现了产业转型。
据了解,为了促进妇女全面发展,花溪区积极搭建平台,先后组织了6名手工艺行业女性成功申报非遗传承人,孵化、培育2个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12名女性荣获贵州省最美绣娘称号,6名女性获贵阳市乡村工匠、5名获贵州省工匠名师,1名获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1名获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一个个妇女的蜕变,一家家工坊的崛起,真正让“指尖技艺”变成了“指尖经济”。
去年,花溪区通过开办短视频直播带货培训班,让30名妇女借助直播平台展示技艺、销售产品。更有一批“乡村工匠”带领团队,将龙井村布依族枫香染与现代元素结合,打开了市场销路。
从木兰坊的一针一线,到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花溪区用实践证明:“小手艺”也能成就“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