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金融“活水”润民企

转自:天津日报

  民企兴,经济兴。如何更好地服务民营经济,考验着金融的智慧与担当。

  在渤海之滨的天津,一场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核心的金融供给侧改革正扎实推进。截至2024年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12万亿元,同比增长16.7%……金融“活水”正以更精准的方式流向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

  政策引领,搭建银企“连心桥”

  走进天津中冠公司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正对自研的汽车胶管样品进行极端环境测试。“这款产品突破-40℃至150℃的极端工况适应性,填补了国产替代空白。”技术总监的言语中透着自豪。可就在不久前,在技术升级的节骨眼上,企业却遇到了资金缺口这个“拦路虎”。邮储银行大港支行通过“千企万户大走访”专项行动,运用“科创贷”产品,

  

  

  快速为这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完成500万元的授信审批。“从技术攻坚到市场突围,金融支持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企业负责人感慨。

  这背后的推力,来自“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该机制是去年10月由天津金融监管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的。政府部门搭建平台,银行机构主动下沉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截至今年3月15日,全市累计走访经营主体22.74万户,向银行推送2.27万户融资需求清单,其中,1.62万户企业已喜获贷款371.73亿元。

  政策红利同样惠及传统产业转型。天津农商银行北辰中心支行为江天数据科技提供1亿元银团贷款,支持其建设节能超30%的绿色数据中心,助力这家从制造业转型而来的企业成为“东数西算”战略的参与者。

  信用赋能,打通“信息孤岛”

  民营经济是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主要主体、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理当得到信贷支持。但很多民营企业因轻资产、缺少抵押物,往往让银行表示“爱莫能助”。我市通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打破信用孤岛,归集企业纳税、知识产权等数据,通过政务信息与市场数据的交叉验证,引导金融机构对科创企业授信评估维度从传统的“旧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拓展至“新三表”(专利表、人才表、订单表),让“技术流”真正转化为“资金流”。目前,平台已入驻60余家金融机构,上线“专精特新贷”“科创积分贷”等200余款产品,累计撮合贷款2286亿元。

  在西青区中北镇,专注于高端金属增材制造(3D打印)装备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镭明激光就是受益者。商业银行在评估这类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时,常常面临技术价值评估难、市场前景预测难等挑战,因此在放贷决策上犹豫不决。工商银行天津西青支行依托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数据,突破金属3D打印技术估值难题,为镭明激光提供近千万元“专精特新贷”,助力这家链主企业稳健发展。

  资本护航,培育产业标杆

  “育苗—成长—上市”,我市正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资本支持链条:一方面建立覆盖天使投资、产业基金、并购重组的接力式服务体系;另一方面打造上市企业“储备库”,提供从股改辅导到并购整合的一站式服务。据市委金融办统计,截至2024年末,我市境内外上市民营企业达45家,占全部上市企业的47.87%;当年新增2家上市企业全部为民营企业;在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金属加工、互联网安全等重点产业,涌现出凯莱英、康希诺等一批上市公司行业龙头。2024年,我市民营企业发行债券58只,发债金额145亿元,印证着产融共生的强大动能。

  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奉行“长期主义”,作“耐心资本”,当科创企业的“长跑搭档”。民生银行天津分行针对汽车零部件行业研发周期长、轻资产运营特点,弱化传统财务指标,推出“蜂巢计划”,通过延长贷款期限至5年、将专利价值纳入授信、提供4%以下综合融资成本等举措,帮天津正道机械等企业突破产能瓶颈。获得千万元信用贷款后,这家企业信心百倍地承接新能源车企亿元订单。

  特色金融,激活存量资产

  作为全国融资租赁高地,我市引导租赁机构深度服务实体经济。兴业金租为骨科植入物“小巨人”定制的售后回租方案就颇具代表性。

  这家企业以生产设备作租赁物获得8200万元融资,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盘活固定资产,资金用于原材料采购后,产能大幅提升。“这种模式既保留了设备使用权,又优化了财务结构,比传统贷款更适合重资产企业。”该企业负责人评价。

  浦发银行天津分行则依托“浦汇津分贷”产品,结合滨海新区创新积分数据,为人工心脏研发企业航天泰心科技授信1000万元。“积分数据涵盖研发投入、人才储备等维度,让银行敢为前沿科技‘冒险’。”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说。

  如何进一步打造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长效机制?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天津监管局局长赵宇龙说:“我们将重点从‘一增一减’两个纬度下功夫”。“一增”就是增加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政策举措、增加信贷投放,“一减”是减少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的中间环节、减少综合融资成本。

  在著名经济学家陈宗胜看来,破解民企融资困局的关键路径,既要政府“有形之手”完善基础设施、打破信息壁垒,也需市场“无形之手”创新产品、优化服务。当金融资源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民营经济必将焕发更强劲的生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金融“活水”润民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