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父子传风范 接力守忠魂

转自:河北日报

父子传风范 接力守忠魂

本报记者 邢 云 焦 磊

清明时节,阜城县本斋纪念园,一座座烈士墓前摆满鲜花,一棵棵松树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70岁的王志杰佝偻着腰,将一捧鲜花摆正,墓砖上凝结的水痕像是未干的泪。

“他们都是我的老伙计!”老人抚过墓碑,声音哽住。1942年的那个血色黎明又浮现在眼前——父亲王梦北攥着铁锹的手不住颤抖,泥地上横陈着88具年轻躯体,最大的不过30来岁。

那年王志杰尚未出生。他是在父亲无数次的讲述中了解那场战斗的。

1942年6月2日,回民支队在阜城县高庄、纪庄一带的千顷洼遭遇日伪军合围。机枪扫射声中,一名干部带领敢死队,向日军阵地猛扑过去……

“俺爹是党员,也是纪庄村村长。当年,他带着村民掩埋了烈士遗体……”王志杰说:“几天后,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和部队重返纪庄村,为烈士举行了集体葬礼。俺爹向马本斋司令员当面许诺——终生为烈士们守墓!”

在王志杰的记忆中,父亲整天拿着铁锨、扫把,清理尘土,让坟茔保持整洁。

1993年的一天,王梦北突然要儿子背他去墓地。月光漫过新补的坟茔,王梦北把脸贴在冰凉的碑石上:“往后让志杰陪你们说说话可好?”40天后,王梦北与世长辞,那把磨得发亮的铁锹传到了儿子手中。

为了父亲的遗言,王志杰放弃了到县城工作的机会。除了每天清理杂草垃圾,他还用砖石加固了坟头,并在周围补种了好多松树。年幼的儿子王春明总问:“您为啥要和石头说话?”王志杰就指给他看那几棵高大的松树:“这是当年你爷爷亲手种的,你听,风里有马蹄声呢。”

“衡水、沧州、石家庄……这一段时间,每天都有人赶来祭扫烈士。”王志杰是本斋纪念园的义务讲解员兼保安员,有时一天要讲七八场。别看年龄大了,他讲起来却中气十足,几句话便能把参观者带入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王志杰根据父亲生前口述,整理出了1.3万多字的《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高纪庄突围作战亲历记》,还多渠道核实佐证,了解得越多,越觉得这些抗日烈士可亲、可爱、可敬。

不能让烈士无名。2012年,他决心让烈士魂归桑梓,可说来简单,做起来谈何容易。

13年来,他自费走访参加此次战斗的老前辈和家属,前往衡水、沧州、保定等地寻找消息。

在纪念园门卫室的墙上,挂着一副对联,写着“两代人坚守传风范 八十载矢志护忠魂”,落款是“沧县牛洼东村魏氏家族”。王志杰说,这是88位烈士之一魏春升的亲属赠送的。在会议室,有一面尹忠贤烈士亲属赠送的锦旗,上书“烈士丰功垂宇宙 志杰丹心慰英魂”。

如今,在本斋纪念园的英雄墙上,已经刻上了72位回民支队烈士的名字。

“在我有生之年,我要尽最大努力弄清这剩下的16位英雄的身世!”王志杰说,最近他又收集到几条线索,正抓紧核实。

“回族与汉族在历史上不仅在生产、生活中有着相互帮助的良好传统,而且无论是抵御外寇还是国内革命,总是站在一起。”在王志杰动情讲述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齐心杀敌的画面跃然眼前,“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直抵人心。

2024年9月,王志杰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

随着寻亲足迹越扩越大,王志杰把此间民族团结的故事也传得越来越远,13年间义务讲解4000余场次。清明节过后,他还要应邀到衡水学院等几所学校去讲课。

岁月如流。王志杰说,他一辈子只做了守墓一件事。“长大了,也一定会像爷爷、父亲那样守下去。”他的儿子王春明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父子传风范 接力守忠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