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双重驱动

转自:贵州日报

范波

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刺绣、蜡染和银饰是贵州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手工艺,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多彩贵州的文化瑰宝。在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的双重驱动下,已构建起“文化解码—生态重构—科技赋能—产业振兴”的发展范式,逐步实现着从非遗保护传承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跨越式发展。

政策驱动产业集群,科技赋能传统手工艺蝶变。《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培育多彩贵州“贵银”公共品牌加快银产业发展方案》《贵州精品培育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出台,从保护传承、龙头企业培育、产业园区构建,研创基地打造、品牌培育等方面,助推全省近300家苗绣企业、上千家手工艺作坊协同发展。2013年以来,贵州围绕苗绣、蜡染等民族技艺实施妇女特色手工产业“锦绣计划”,覆盖全省9个市州,88个县(市、区),创建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智慧锦绣基地、锦绣计划创新研发基地等千余个,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集群,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指尖技艺”逐渐转化为“指尖经济”。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与传统工艺结合,如苗绣数智化平台,在保持传统核心技艺和工序的基础上,把手绣和机绣有机结合起来,将苗绣用于装饰画、墙布等装饰建材,打破苗绣仅适用于服装饰品等小面积刺绣的生产模式,扩大了产品的应用场景和市场份额,让苗绣产业从纯劳动密集型,变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现代产业。

文化价值深度激活,创新赋能时尚转型。在苗绣保护传承和推动苗绣数字化方面,贵州建设基础纹样数据库,采集苗绣纹样18869件(套),其中苗绣纹样矢量图1548份已进行版权登记,为国际品牌和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推动了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市场化。中国绣娘数据库已收录2.5万个绣娘信息,可以标准化了解绣娘技法、工时费等信息。传统符号的现代演绎,引来400多家品牌和1600多名设计师与贵州绣娘合作,将其转化为国际时尚产品。如蝴蝶妈妈图腾纹样开发IP设计和文创系列、与施华洛世奇合作的“贵银”系列等。此外,蜡染手工艺制品蓝白交织的“冰纹”被跨界应用,蜡染咖啡店、蜡染主题民宿、银饰智能穿戴设备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成为文旅融合新典范。“贵银”品牌通过跨境电商覆盖多国市场,文创冰箱贴、錾刻首饰成为国内外消费者青睐的“东方美学符号”,大大地激活了市场,激励更多传统技艺走向世界,充分展现了民族传统手工艺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美学价值。

传承创新不断优化,人才培育成果丰硕。近年来,在工信部项目支持下,贵州搭建苗绣素材库、苗绣绣娘数据库和全球设计师开放平台,对苗绣进行数字化转化,创新苗绣的保护、开发和应用,将每位绣娘的技法和信息进行收录,绣娘的技艺有了数字化传承。多彩贵州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收集和拍摄苗绣纹样图片,完成矢量图提取并进行版权登记,与国际女性时尚品牌企业达成合作,首批许可使用1500个苗绣纹样,转化为服装及相关产品150余款,销往美国、英国、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同时,持续开展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贵州师范大学、凯里学院、贵州民族大学、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5所院校入选2024-2025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参与院校。凯里学院、贵阳人文科技学院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贵州师范大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二级学科,并招收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贵州文化旅游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等10余所高职院校也开设相关专科专业,培育出一批既了解传统又具有现代审美的工艺师与设计师。组织参加省内外展会,通过产学研展的形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体验、感受、学习民族优秀技艺,培养既懂技艺又擅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使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后继有人。

电商文旅深度融合,品牌矩阵初步成型。借“村超”“村BA”东风,积极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包括通过直播、视频等实时传递“村T”秀场精彩瞬间。同时,让“村T”秀走进贵阳音乐节、多彩贵州城,并与中国国际时装周、“村超”“村BA”及上海时装周等联动,蜡染刺绣银饰等非遗产品火速出圈,带动订单量激增,“村T”成为民族文化展示与消费新场景。将蜡染纹样与现代设计语言融合,带动薰衣草香囊、刺绣胸针等轻量化产品线上销量。建成西江苗寨非遗工坊等线下体验空间,许多研学团队和游客前来体验刺绣蜡染银饰技艺。全省传统工艺自主品牌建设不断强化,涌现了“鸽子花”“宁航”“舞水云台”“瑞银鸟”等品牌。乡村体育赛事植入非遗展演,形成“文体旅融合”品牌,2024年榕江县累计接待游客946.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03亿元,有效激活了乡村经济内生动力。首批72个“贵系列”全系列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精品包含了刺绣、蜡染和银饰;“贵银”品牌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培育11个子品牌企业。

构建“保护—激活—增值”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刺绣、蜡染、银饰三大手工艺已初步实现从“文化遗存”向“经济资产”的转型,需进一步强化数字技术与传统工艺的深度融合、民族文化与现代美学的创新融合、手工艺振兴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融合。数智驱动绿色转型。推进非遗手工艺品制作从“家庭作坊”向“零碳工坊”升级,推广植物染料、废料循环技术,构建绿色产业链;利用元宇宙、VR/AR等技术打造虚拟非遗展馆,实现文化遗产的沉浸式传播;蜡染“冰纹”肌理、银饰錾刻技艺通过区块链技术确权,实现版权交易与纹样共享;开发更多的跨界产品,推动非遗与科技深度融合,形成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新质生产力。激发文化传承新活力。深入挖掘刺绣、蜡染、银饰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其转化为兼具民族性与现代性文化IP矩阵;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非遗基因库”,推动传统纹样转化为可共享的文化IP,使其成为连接民族记忆与现代审美的桥梁,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构建“新匠人”培养体系。深化“锦绣计划”培训机制,通过“送训进村”“直播带徒”培育“数字绣娘”,破解非遗传承“空巢化”困境;鼓励设计师驻村创作,形成“高校导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乡村绣娘”协同创新机制;建立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股权激励制度,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非遗与文旅深度耦合。推动传统工艺融入旅游发展,打造“非遗+旅游”“非遗+节庆”“非遗+体育”“非遗+研学”等新业态,发展非遗主题民宿、非遗研学工坊、传统服饰T台秀等沉浸式体验场景;依托全省的民族村寨、传统村落,建设沉浸式非遗体验空间,将技艺展示与民族文化传承弘扬结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非遗工坊、非遗企业依托传统工艺项目布局非遗旅游体验空间,将传统工艺类企业纳入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研学课程开发和宣传推广中,推动生产性保护与旅游产业化发展同频共振;支持符合条件的传统工艺产品纳入贵州省特色旅游商品名录库管理,推荐传统工艺产品到一码游贵州等线上线下平台进行销售推广。

(作者为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研究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文化传承与产业振兴双重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