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立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职业教育紧密联系经济,密切联系产业。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针对性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才能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美西方国家凭借在一些领域高科技方面的领先优势,正在加大对先进技术的封锁和对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围堵,我们必须紧紧依靠自身的力量,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创造新优势新动能。在此,职业教育也必须适应变化的新态势,主动寻求变革,不断增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本领。
加大专业开发力度 适应未来产业需求
专业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最能彰显其内涵和韧劲,是最能体现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正因为如此,专业发展更具有定力,同样也更具有惰性。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院校不少专业建设形成了固有的模式,常常是一如既往,教师不愿变革,学校也难以改变。而当今新的技术革命是一场颠覆认知的变革,面对此情此景,因循守旧的思想会导致发展原地踏步,过分循规蹈矩的做法会错失跨越发展的良机。
我们要以未来已来的心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以时不我待的姿态积极研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诸多要素。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内涵和形成机制,深刻把握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模式、新产业、新动能,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和前沿产业的系统性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其丰富内涵,系统理清相互关系,用以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要充分把握现有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未来专业的新模式、新内涵、新要求,加强比较研究,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度改革现有专业,从人才培养模式上,从教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从办学条件上寻求新的突破,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与此同时,要大力度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所必需的新专业,即使在新的专业设置概念不够清晰系统的情况下,也要在相关专业中先引入相关系统模块,先行先试,以在职业教育全面变革中积累经验,占得变革先机、赢得主动。
推进校企密切合作 深化产教融合创新
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在专业开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就业服务等方面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了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深度对接的稳定平台,夯实了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经济社会和产业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企业更具有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与未来产业密切联系的高科技企业。职业教育要推进校企紧密联系、密切合作,真正意义上实现产教融合发展。
校门对着厂门,专业对接产业,人才标准衔接岗位标准,办学才有活力,教学才有生气,人才才有未来,职业院校才有无限发展的广阔空间。尤其是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拥有更多的可选择性,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地与行业领域的头部企业寻求校企合作,让具有风向标能力的企业引领发展,专业开发才不会出现方向偏差;让具有前沿开拓能力的企业领跑带动,专业开发才能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才能开发出更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系统性的专业改革方案。
因此,职业教育要更加主动地走出去、引进来,更深刻地接受新兴产业变革成果的影响,在更加紧密、更加深入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增强适应性,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增强人才应变能力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对此要牢牢把握。同时,技术技能人才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是评价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指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体现在专业与产业发展的协调一致上,但根本的是体现在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适应性上。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大势所趋,是积蓄产业发展后劲,增强产业发展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上,必须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专业性提出的新要求,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的新期待,采取改革新举措,实现发展新目标。
首先,要打牢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专业基础,练就较为扎实的专业基本功。特别是要熟知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熟悉技术应用的基本路径,熟练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技能,增强对未来专业岗位的适应性。其次,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养成创新的习惯,学习创新的方法,锻炼创新的能力。要在技术应用和推广中突破思维定势,善于发现任何改变的可能路径,选择能够凸显比较优势的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要有“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视野和勇气,大胆尝试创新,在不断地创新实践中培养创新的能力,提升创新的本领。说到底,创新能力是人才的最强竞争力,也是人才的最强应变力。由此,不仅可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总之,职业教育只有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大胆探索、大胆实践,才能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国家中职示范校评审专家组成员,江苏省首批职业能力建设专家库入库专家,《中国培训》编委会成员,盐城技师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