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 连云港市华杰实验学校
七年级(4)班 陈博
早高峰的公交车上人不少。上了车,我四下观望找座位。前排一位鬓角灰白的老人拍响座椅,草帽沿还沾着麦芒,说:“小伙子,坐!”
我刚要落座,他枯枝般的手猛地一拦:“等等!”我的心一震,莫不是要讹我?最近确实有碰瓷儿一类的骗术,没想到有一天会碰到我头上。他皲裂的手从化肥袋夹层中掏出一块粗布手帕,伸向我将坐的座椅,仔细一看才知道——座椅上有层褐色的污泥,不仔细看就一屁股坐上去了。
粗布摩擦椅面的沙沙声,很像秋收时扬场的簸箕筛豆。
手帕在老人的掌心翻飞如蝶,手帕角上绣的“丰”字早褪了色。第三遍擦拭时,他忽然凑近,朝着椅子缝吹了吹,银须上沾的麦壳随气飘动。“咱庄稼汉擦秧苗棚就这么讲究。”他咧开嘴笑,脚边的蛇皮袋子突然歪倒,滚出裹着报纸的腌菜坛子——封口红泥还是湿的。
指尖刚触到冰凉的椅背,曾处处提防的心瞬间放松下来。经过交谈才知道,老人来城里是为了看望自己的儿女,顺便给他们带一些家乡的腌菜:“我家儿子啊,说要给我买一部新手机,孩子长大了啊……”
面对乡下人那颗纯真、朴实的心,此时的我内心很惭愧。
“这站得下喽。”老人提起化肥袋,麻利地扛在肩头下车了。转头一看,老人的手帕落在座椅上,见老人已走远,我只好将手帕叠好,装在口袋里。
《淮南子》有载:“白玉不雕,美珠不文,质有余也。”那块被擦脏了的旧手帕中蕴含的真情是最美的人性。是啊,真情何须擦拭,它本不染尘埃。
暮色照射在手帕上,新绣的字“真情何须擦拭,它本不染尘埃”格外醒目。
点评:
文章选材视角非常新颖,以小见大,在生活常见的细节中挖掘出人性内在的美。结构严谨,主题饱满;人物描写细腻,生动传神,细节突出,栩栩如生,同时,也形象地刻画出人物善良、朴实的品质。
(指导老师 海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