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商报
近日,中核集团2025年春季校园招聘因发布“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份简历”的数据引发争议。
表面上,数据体现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却被网友质疑带有炫耀的意味,只顾夸耀招聘业绩,忽视了求职者的感受。
中核集团能收到如此多的简历并不意外。一方面,国企由于工作稳定、收入有保障,越来越受到毕业生青睐有目共睹。公务员招考与国企、事业单位的招聘竞争激烈也是客观事实。
另一方面,中核集团2025届校园招聘提供1730类岗位,预计录用人数约8000人。学历范围放得宽,专业面向的范围广,适合众多求职者,收到大量简历也很正常。
之所以一份数据能够引发舆论的风暴,要置于更大更复杂的就业背景去考虑。站在企业的角度,理性看待数据本身,也要读懂数据之外。
从宏观上看,大学生就业总量与结构性挑战持续,优质岗位竞争激烈,其中就包括国家机关及大型国企事业单位。
在整个就业市场,就业难与招人难几乎共存。求职者的心态也会受到影响,对企业发布的信息格外上心,也更敏感。
在技术、产业、经济多个因素影响之下,青年就业也正在逐步走入新轨道。需求侧,风口在变,岗位在变,不同岗位冷热不同,吸纳就业能力也各有差异。
企业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招聘策略方向都有调整,更加注重人才的性价比,筛选工作要求更多标准更高,难免给求职者带来更多的压力。
供给侧,更多人期待一份心目中的好工作可能胜过眼下“有工作”,宁可千军万马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不时出现,也体现了对于就业质量的重视。
1730个岗位收到119万份简历,数据代表了大型国企的吸引力,求职者对符合自身期望的岗位孜孜以求。反过来,千里挑一万里选一,代表了岗位竞争之激烈、大浪淘沙之残酷。
如此便是数据背后的“一体两面”。面对质疑,“中核招聘”微信公众号发文回应舆论关切,“感谢每一份信任,谨记每一份责任”。文章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以期实现岗位需求与人才特长、意向的精准匹配。
越是大企业,越要俯下身,多一些共情。理解求职者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份简历并对此负责,才是对人才最大的尊重。找到与岗位匹配的人,让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热度之下,还有温度。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