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以智慧教育赋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

□ 王海燕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开拓业务,各国对精通中文且具有专业职业技能海外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中国热”“中文热”。由此,面向海外学习者的国际中文教育受到高度关注。

“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新型教育形态,强调将中文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以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依托的智慧教育,催生了新的国际中文教育模式,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赋能教学变革

完善政策标准。依托智慧教育赋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政策引导,根据当地产业供需关系,以系统化思维完善智慧教育教学机制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智慧教育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标准化规范,支持“中文+职业技能”教育与智慧教育有机融合,实现教育标准有效供给;健全各参与主体的准入标准和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智慧化转型,创设良好社会环境与教学环境。

实施智慧教学。“中文+职业技能”智慧教学,应重塑“教”与“学”过程,以智能教学平台以及虚拟仿真技术为依托,立足职业技能专业特色,打造不同类型的智慧化学习场景,让学生在虚拟教学空间中开展各种职业技能的模拟训练,强化职业技能教学的沉浸式体验;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收集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多元化教学素材,多模态呈现职业技能知识,提升国际学生对中文语言的理解,打破语言教学与技能教学之间的隔阂,进一步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赋能教师发展

国内:联合多元主体协同培养。高校应在汉教专业教育中增加职业技能教育相关课程,结合我国对外投资产业,针对性调整汉教专业课程内容;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或职业院校教师到校授课,提供行业专业技能、智慧教育、跨文化交流、商务礼仪等知识培训,提升汉语专业学生综合素养,鼓励其积极投身“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行列。

海外: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力度。坚持需求导向,发挥孔子学院、鲁班工坊、海外华商会等平台的力量,面向地方积极开展对外投资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因地制宜开发教师专项培训项目,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打造线上培训平台,开发智慧教育在线课程,构建常态化云端授课机制,提升海外师资培训的灵活性。

赋能资源建设

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加大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力度,结合“中文+职业技能”要求,引进融合输出符合本土化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针对性开发更具国际适应性的多语种音频、教学课件、微课、数字教材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改善“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短缺现状。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寻求与各大高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企业等的合作,整合多样化“中文+职业技能”教育资源,鼓励教师、专家和行业人士贡献其教学经验与行业洞见,形成丰富的教育内容体系,并提供不同国家的语言翻译,提升教育资源的国际化,便于全国乃至全世界学习者随时随地开展学习;针对不同地域产业发展需求,智能化推动相关“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内容,提升当地职业教育实用性。

赋能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加强与国际高校、教育组织的合作,围绕“中文+职业技能”主题,定期开展线上或线下的研讨会、论坛等活动,分享我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经验;密切国际间教育技术交流合作,为国际本土化“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提供教育范式,促进国外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与中国标准相对接,增强国外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中国外资企业需求的适应性。

开展教育项目合作。积极推进职业技能培训国际合作,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竞技活动,在中文语言学习的基础上,手把手传授职业技能、分享经验;打造“中文+职业技能”教育品牌,有力支撑企业海外发展,更好地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作者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语合中心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中文+职业技能’背景下商务汉语词汇等级构建”〈项目编号:22YH59C〉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以智慧教育赋能“中文+职业技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