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见“杯”如面

转自:邯郸日报

寄平

在我懂得人世冷暖时,父亲走了,享年八十四岁。他到底没能躲过家乡那句老话: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个去。

父亲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自小饱受战乱。奶奶常常念叨:“我拽着恁爹逃难,吃不上喝不上,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常年不脱衣服,衣缝里爬满虱子。”后来,父亲在石家庄上学,恰逢三年自然灾害,饥饿像影子一样啃噬着他尚在发育的身体。从我记事起,父亲靠一个月三十六块五的工资,养活一家六口人,还得照顾年迈的爷爷奶奶。听我爷爷说,最艰难的岁月,父亲连件换洗衣服都舍不得置,一件衣服晚上洗了白天穿。

父亲晚年生病时,我们姐弟几个穷尽手段,盼望现代医术挽救或延续他的寿命。在省会三甲医院抢救一月后,父亲的口里、胃里、肺里插入了各种管子,他已经不能开口说话。他可能知道不久于人世,费力地抽出青筋毕露、枯干瘦弱的右手,在备好的硬壳记事本上,用签字笔抖抖索索地写下了他人生最后的两个字:“回家”。作为家中长子,我第一次直面生离死别,眼睁睁看着毫无办法,真是痛彻心扉。

父亲走了。他没有给子女留下多少财产,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念。丧事过后,出于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我在老家布满蛛网的房间里搜寻,希望找到一件父亲的遗物,留个念想。在灶房的犄角旮旯里,我找到一个父亲用过的瓷杯。

这个茶杯我几岁时见过它,杯体光洁白润,造型精致。当年还配有一个盖子,盖顶疙瘩如乳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盖子已不知去向,杯沿杯底也被生活磕碰出了几个豁豁牙牙的小口子。经姐姐弟弟妹妹同意,我把这个旧杯子带回了工作地石家庄。

第二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擦拭这个老物件。我用温水一遍遍地冲洗,又找来一块新棉布,里里外外擦抹得干干净净、整洁如新。随后用绵纸包裹,硬盒放置,小心翼翼地带到了办公室,郑重地将它放置在办公桌对面书柜最显眼处。

这个杯子是1959年父亲考入石家庄机电制造学校(后为河北机电学院,现为河北科技大学),就读期间参加黄壁庄水库义务劳动的奖品。杯子正面烧有蓝色牡丹花,背面为黑色“中共黄壁庄水库委员会、河北省黄壁庄水库工程局”字样,落款时间一九六一年七月。工作间隙,我抬头就能看到杯子。看到杯子,就像看到了父亲,又想到了父亲生前的一切,他高兴时的音容笑貌,他病重时的痛苦呻吟,他临终前对生命的眷恋与不舍……久久挥之不去。每天看着这个茶杯,我感觉父亲还是那样神色冷峻,步履匆匆,认真工作;还是那样用严肃而犀利的目光盯着我,随时会检查我的作业,督促我刻苦学习。在他面前,我永远是个孩子,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父亲天资聪颖,无论是在永年县东杨庄上高小还是到故城读中学,成绩名列前茅,老人们说他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作为他的儿子,我玩心大,不爱学。记得小学三年级,父亲检查我语文作业,让我用铅笔在本子上写个“是”字,我愣是把日字旁下面少写了一横。父亲一气之下,把我踢到了门外,脑袋跌过门坎,登时鼓起一个包。父亲当过豆庄社中老师、校长,他感觉我让他丢了面儿。从此,他用手脚替代了说服,只要我考砸,就是一脚。我曾经从内心仇恨父亲,抱怨他为啥非按他的标准来塑造我。现在想来,他当时真的是“恨铁不成钢”呀!

可能受父亲的遗传,当我加入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后,突然开窍,主动开启了刻苦学习模式。几年后,当我杠着一杠两星军衔,身穿崭新军装站在父亲面前时,父亲慢慢抬起右手,在我的左肩上使劲拍了一下。按照现在的说法,我是一个“晚熟”的人,想起父亲早年的谆谆教诲,多少次,我为自己年轻时的不懂事而懊悔。

父亲年过八十后,毛笔字不怎么写了,也很少再去太极广场吹拉弹唱。八十二岁后,他耳朵失聪,电视也听不清了。更多的时候,他坐在书房藤椅上,拿着放大镜一页一页读古书。有一天,我们父子通电话时,他突然大声说:“我喜欢你写的散文!”姐姐告诉我:“你知道吗?咱爹让把你在报上发的散文下载打印成册,供他审读。”父亲晚年认可我的文字,我想,这是他对儿子“浪子回头”的一种认可,也算是给我这个“差生”平了反。

父亲“七七”时,我们姐弟上坟大哭。母亲说:“谁还能个不死。你爹年轻时得过肺结核,医生就说不行了不行了,这不活了八十四五,已经赚了,你们还哭个啥劲儿!”返回石家庄后,我摩挲着父亲用过的茶杯,回味着母亲的话,从没有像如今感到人生的短暂。如何将父亲那代人共有的吃苦耐劳精神绵延沿续,将父母优良家风代代传承,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一次,不经意间,我突然看到茶杯底面还有字:河北石家庄市井陉瓷厂出品,仿朱砂印痕,上下两行,虽然釉彩斑驳,但字迹清晰。啊!这个茶杯原来是北方四大名窑井陉瓷产品。

所谓灵魂不灭,在历史、在人心。2025年3月19日,我郑重地把父亲生前用过的茶杯捐赠给井陉陶瓷博物馆。县文旅局、文物局作为历史文物收藏布展,并安排仪式,给我颁发了收藏荣誉证书。父亲的茶杯,以这种方式得到了寄托。父亲的生命,也以这种方式得到了永恒。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见“杯”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