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营收净利连续三年正增长,浙商银行如何穿越周期

“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才能成功穿越周期。”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陈海强表示。这也是业绩会前日浙商银行官宣新任命后,陈海强以新身份首次公开亮相

文| 陈淼 张颖馨 发自杭州

编辑|张颖馨 张威

“砥砺前行。”在4月3日召开的浙商银行(股票代码601916.SH,02016.HK)2024年度业绩会上,忆及过去三年发展,董事长陆建强如是形容自己的感受。

据浙商银行3月28日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达到3.3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78%。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76.5亿元,同比增长6.19%;归属于该行股东净利润151.86亿元,同比增长0.92%,这也是浙商银行连续三年实现营收、净利的正增长。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率连续三年下降至1.38%。

在陆建强看来,过去三年,在“正严并举”的正确指引下,浙商银行全力穿越风雨;同时,靠自身力量稳妥处置不良风险,化解历史包袱。最终,逐步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如今能交出这样一份靓丽的成绩单,实属不易。”

身处低利率、低息差、高风险环境,浙商银行如何取得连续领跑同业的成绩?浙商银行党委副书记、执行董事陈海强表示,“主要是全行以长期主义者的坚定,干好‘难而正确’的事情。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才能成功穿越周期。”值得注意的是,这也是业绩会前日浙商银行官宣新任命后,陈海强以新身份首次公开亮相。

近年来,浙商银行管理层先后提出“善本金融”“智慧经营”等发展战略,并持续推动其深化落地。业绩会上,包括陆建强、陈海强等一众浙商银行高管,在逾2.5个小时的时间里详细阐述了这些发展理念和战略,如何有效支撑起该行高质量发展态势。同时,针对息差收窄、不良化解等市场关切话题,高管层亦进行回应。

营收连续三年正增长,

非息收入增长近四成

2024年,浙商银行营收实现了6.19%的正增长,增速位处股份行前列。

利息净收入是银行营收的贡献主力,虽然与同业一样,浙商银行也面临低利率环境下的净息差收窄压力(2024年净息差为1.71%,较上年下降30个基点),但通过采取优化负债结构、降低存款付息率、稳定规模增长等举措,该行2024年实现了451.57亿元利息净收入,较2023年规模仅出现略微下降,稳住了营收“基本盘”。

对此,陈海强在业绩会上亦披露了多组数据:如在负债结构优化方面,浙商银行采取了专项行动,存款付息率连续四年下降,2024年为2.1%,基本达到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同时保持规模的平稳增长。在客群结构优化方面,从聚焦产品收益到聚焦客户价值转变,2024年个人客户数与公司客户数均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

“我们从战略层面提出了智慧经营的理念。”陈海强谈及息差问题时表示,包括推动经营从资产驱动转型向负债驱动转变;基于负债结构优化,推动资产结构从高风险、高收益向低风险、均收益转变;将资产结构的优化落脚到客群结构的优化;围绕同业竞争升级,依托强大的投研能力构建核心竞争力等。

面对息差承压,增厚非息收入、改善营收结构成为近年银行业发力重点,浙商银行也不例外。

2024年,该行非利息净收入224.93亿元,同比增长39.05%。值得一提的是,非息收入在营收中的占比上升7.86个百分点至33.25%,上升幅度较2023年的2.43个百分点更为明显。

谈及此,浙商银行行长助理侯波在业绩会上称,浙商银行通过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手续费净收入跑赢大市;同时加强市场研判和专业能力建设,抓住2024年“债牛”市场机遇,实现其他非息收入达180.1亿元,较2023年增加68.7亿元。

“2025年我们将深化智慧经营,从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协同改革、稳定利息收入基本盘、做大非息收入三方面,平衡风险收益,推动营收合理增长。”侯波预计,2025年净息差降幅将小于2024年。

不良率连续三年下降,

核销力度加大

在改善营收结构的同时,浙商银行近年另一个主要工作便是“卸掉历史包袱”。

“三年来,浙商银行始终把风险化解作为头等大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化解和处置风险,成功地卸下了历史包袱。”陆建强在业绩会致辞中表示。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浙商银行不良率为1.38%,连续三年下降;拨备覆盖率为178.67%,保持稳定。

这背后离不开大力核销。财报显示,浙商银行近三年核销力度不小,2022年至2024年核销规模分别为110.57亿元、89.28亿元、128.52亿元。

浙商银行行长助理、首席风险官潘华枫进一步表示,2024年浙商银行风险防控工作有三大特点:

一是风险处置力度加大,处置不良资产创历年之最;二是风控策略更加稳健,深化房地产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其中,房地产不良贷款率1.55%,较年初下降0.93个百分点;三是产业投研能力提升,围绕国家重点产业和“深耕浙江”等领域深入研究,引导全行授信业务高质量发展。

“我行风险处置已进入常态化管理阶段。”潘华枫称,接下来浙商银行将坚定风险出清的决心,在加快处置存量风险的同时严控新增风险,重点聚焦产业投研、风险处置、专业评审、数字风控等四方面提升或深化,继续实现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平安证券研报分析指出,浙商银行不良核销处置力度逐渐加大,随着历史包袱的不断出清,叠加战略落地的持续深化,预计未来盈利质量会逐步改善。

科技金融构建差异化体系,

融资余额近3700亿

今年初,杭州“六小龙”出圈以后,银行科技金融服务受到更多关注。

作为唯一一家总部设在杭州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深植这片数字技术高地,浙商银行在2016年便推动科技金融相关服务探索,并确立以数字化转型为主线开展业务创新。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行已服务科技型企业30712户,融资余额3674亿元;服务高层次人才3925户,融资余额345亿元。

浙商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骆峰在业绩会上分享了另一组数据:近3700亿元科技金融融资余额,对应的不良率只有0.35%。此外,在2024年新获批的授信公司客户中,有30%是科技型企业,近80%授信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具有“支早支小”的特点。最近三年,浙商银行还陪伴超100家企业实现A股上市,近200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阶段。

伴随AI技术大爆发,以及金融“五篇大文章”将科技金融放在首位等政策引导,不少银行纷纷涌入科技金融赛道,面对竞争加剧,浙商银行有何差异化打法?

骆峰介绍称,浙商银行坚持专业化发展的理念,探索提出“六专”科技金融的差异化体系,即专营的组织架构、专业的人员队伍、专享的产品匹配需求、专属的风险政策、专项的经营政策、专门的信息系统。

以专属的风险政策为例,浙商银行在2024年出台了针对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授信尽职免责政策,其中专门明确了科技金融授信尽职免责的正面清单;与此同时,该行也专门设立了科技金融的专题信审会,在风控上区别于成熟公司客户的授信。在专项的经营政策方面,包括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以及资源投入等,浙商银行针对科技型企业都推出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等。

“下一步,我行将会继续完善科技金融的服务体系,加大在新质生产力领域的资源投入和支持力度,力争把浙商银行科技金融打造成对公业务的‘金名片’。”骆峰说。

(作者陈淼为《财经》特约撰稿人,张颖馨为《财经》记者)

题图来源 | 浙商银行

版面编辑 | 张颖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营收净利连续三年正增长,浙商银行如何穿越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