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打造“未来场景”,“工业锈带”蝶变“城市秀场”

来源:无锡日报

  钢铁厂“摇身一变”成运河边LOFT城市会客厅;“百年米仓”一键遥控呈现美轮美奂的3D光影秀;轧钢厂变成《流浪地球2》《哪吒2》等大片拍摄制作地;古运河东门段工业遗存在滨水客厅里讲述“东门故事”;北仓门生活艺术中心让人在繁忙都市中找到宁静与美好……

  前不久,我市蓝系列园区更新项目凭借老厂房“新IP”成功入选住建部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成为全国工业遗产活化样本,将无锡老旧厂区“蝶变记”推向高潮。作为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祥地,无锡拥有众多承载历史记忆的工业“锈带”,这些老旧厂区如今“过得怎么样”?“工业锈带”的未来在哪里?如何蝶变为“城市秀场”?记者深入探访。

工业遗存如今“过得怎么样”?

  “你面前的时尚地标,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锡的工业荣耀,一万多名钢铁工人曾在这里挥洒青春和汗水。”前不久,某自媒体博主用一条“工业遗存的前世今生”视频带着无锡人拾回记忆,感受城市之变,上万条点赞引发共鸣。

  “感谢城市的发展没有夷平岁月的记忆,活化利用得刚刚好。”“在父亲的‘青春’里逛市集,一杯咖啡,感受风从运河来,这种感觉真好。”“喜欢这种都市里的LOFT风,满满的国潮感。”……从一条条留言评论中不难看出,市民对运河汇的喜爱。

  走在运河汇街区里,“1958”的字样保留在厂房门头,如今已是“运河有礼国际购物中心”,巨大的龙门吊提醒着那段峥嵘岁月,引入鲜活商业和创意活动后,这里已然是运河边的“流量中心”。

  工业遗存“过得怎么样”?雪浪轧钢厂变身的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如今已是4A级景区,包揽多部大片的拍摄制作,是数字赋能老厂区更新的“代表作”;蓝系列园区根据老厂房特点,量身定制文化、科技、商业特色园区街区,带来人气值飙升;北仓门、红船厂、米仓、黄金湾、华光锅炉厂、焦化厂等,这些曾经让无锡贴上工业繁荣、鱼米富庶标签的历史印记正扮演着不同角色,以新姿态融入当下无锡。

  “无锡在城市更新中始终坚持‘留改拆’,向‘存量’要‘增量’,尤其对于老旧厂区的更新,更是从顶层设计出发对其整体规划,尽可能用好建筑本身的流量,挖掘厂区文化、历史、生态价值,为城市更新谱写‘时空对话’,让老厂区通过更新带给市民更多获得感。”住建部门人士说。

精塑“IP”讲好“无锡故事”

  “你会不会忽然地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一面灰色的老墙上开着一扇窗,玻璃上的老唱片正放着陈奕迅的《好久不见》,“逛街”的年轻人排队在窗前拍照打卡,3月的周末,蓝湾1917文旅街区迎来怀旧的文艺客。

  根据不同厂房的气质,蓝园还将无锡轻工冶炼厂、二泉针织厂、庄桥管委会旧址孵化成蓝·1956科技文化创业园、蓝1982数字文化设计园。近日,记者徜徉在蓝·1956,共享办公区、会议室供初创团队和企业免费使用,创投“蓝芯荟”还定期举办创业培训、风投路演,圈粉青年群体。

  “园区打造的酵母市集、引力咖啡等一站式互动品牌活动号召力极高,目前已汇聚潮流独立品牌500多个。”江苏蓝园文化产业集团无锡区域总经理张波认为,蓝园坚持在城市更新中用好“腾笼换鸟”“老瓶装新酒”策略,通过精准契合群体需求,将服务做到极致,打造兼具文化体验、历史沉淀感和“松弛感”的工作生活空间。

  老厂区的“蝶变”故事在无锡盛行。早在2021年,运河汇依托场地独具的艺术风格,推出人文访谈栏目《Free Talk丨对话无锡100位有趣的人》,艺术家、老师、摄影师、主理人、运动员……被请入LOFT,扩大品牌知名度。

  古运河东门段城市滨水客厅将工业遗留的输油管重新改造,让游客在Citywalk中感受东门往事;南尖公园活化上世纪七十年代建造的仓储建筑群,在“小蛮腰”旁打造充满文艺范的“南尖里”;建于1958年的华光锅炉厂将原址更新,以文商旅产融合的方式全面回归;淼庄工业区摇身一变成为数字经济“黄金湾”。

  “老厂区的更新,孵化IP是关键,如何讲好故事、让老建筑‘复活’,考验着建设者、运营者的远见。”在业内人士看来,无锡围绕运河文化、工商文化、吴文化等对老厂区更新修旧如旧、因需改造,借鉴国潮、文艺、运动、科技等“新势力”精塑园区IP,差异化的定位让一处处老旧厂区在更新中复活。

打造可持续运营“未来场景”

  有这样一组数据:2023年,蓝系列园区已实现盈利转型,整体出租率超90%,营业收入超3000万元,园区自2023年业态更新后,活跃度高,店面企业“洗牌率”70%;运河汇1958获得青睐后,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二期也准备开工,将与春晚火爆的南长街深度结合,在开发中挖掘更多场景;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从拍摄到后期,一路高歌,正扩大产业链,向AI电影制作进军……

  改造只是迈出第一步,如何让“复活后”的老旧厂区过得更好?无锡的“工业锈带”需大胆扩展运营思路。

  蓝园无锡项目打造了“蓝191”服务平台,陪伴入驻企业从“种子期”到“孵化期”“加速期”,一站式辅导政企对接、申报、纳税、法务等问题。“在蓝园1917创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一群人陪伴我们成长壮大。”园区某初创企业负责人说。此外,落实“陪伴企业共同成长”的理念,蓝园创立了基金规模1亿元的蓝园乾汇基金,解决中小企业长久稳定经营的资金梗阻。

  “工业风”带着科技感吹来,老厂房的“未来场景”在哪?业内人士表示,生态更新是工业遗存从破败向秀美转化的前提,数字赋能让许多“工业边角地”有了生命力,比如,黄金湾精准定位,从破旧厂房进阶为先进智造工业园;蓝园主打政府引导,100%的民营资本自筹加速了城市更新推进步伐。

  “文化IP化、精准定位、数字赋能、生态优先、产城人融合、社会化运营等基因的植入,激活了老旧厂房的新生命,也形成了多方共赢的更新模式。”市住建局副局长李先光介绍,“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正成为“工业锈带”更新的新范式,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挖掘文化、讲好故事,接纳资本、放长眼光规划“锈带”新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争取更多工业遗存的更新基金、耐心资本,陪伴园区街区成长,精塑无锡“工业锈带”的“第二次生命”。(记者 孙倩茹、见习记者 杨璨)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打造“未来场景”,“工业锈带”蝶变“城市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