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孙集村村民秦瑶瑶在整理自家院里的小花坛。袁鹏/摄□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袁鹏
“春天是我们这里吃野菜的季节,吃过午饭后,我就和几个同伴去山脚下散散步,顺便挖挖野菜。”
对于甘肃天水市秦州区南平镇孙集村的韩雪燕和她的同伴们而言,这几天最惬意的事莫过于午饭后去附近的湖边踏春散步。季春时节的西北,早晚仍透着凉意。但到了中午,和煦的阳光洒落在青鹃山上,处处暖意融融。泛绿的草地、枝头吐蕊的花木、一片片绿油油的冬小麦,放眼处皆是充满生机的春意。
近年来,孙集村依托独特的自然优势和资源禀赋,厚植生态底色、扮靓村庄颜值、激活产业动能、提升幸福底数,加快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建设,实现落后山区村向省级示范村的华丽“蝶变”。
山村居民的惬意生活
南平镇处于古老的西汉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气候宜人,距离天水市区约有30多公里。
韩雪燕的家是2012年打响脱贫攻坚战时打造的第一批新农村住房。安静的农家小院收拾得井井有条,屋内摆放着红木色的中式家具,正房客厅中堂挂着一幅书法,整个小院都飘着书香。
韩雪燕家共有四口人,一双儿女还在读书,丈夫在建筑工地上做抹灰工。因为孩子上学的缘故,韩雪燕常年留在家里照料孩子,闲暇时也去附近的度假区打零工赚钱补贴家用。她还在家里的两亩多地里种了小麦、玉米、土豆、蔬菜等,农忙的时候,公婆也会来帮帮忙。
虽然学历不高,但韩雪燕是个心灵性巧的人。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她会唱很多当地流传的地方眉户剧小调,《逛花灯》《十进财》《转花园》等都不在话下。每逢春节等大的节庆,韩雪燕都是村里的妇女文娱带头人。
“去年我们村编了个《十谢党恩》,就是她带领大家唱的!”采访中,一位村干部在旁边插言。
如今,韩雪燕一家年收入10余万元,她平常就在家照顾孩子、老人,侍弄几亩菜地,节假日便带着孩子们在附近的度假村、游乐场逛逛。在孙集村,有很多像韩雪燕这样的家庭。
近年来,依托青鹃山山清水秀的自然优势,孙集村所在的孙集、何家梁、胡家窑等四个自然村把乡村旅游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持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集居住区、医养区、文旅区、农业区、体育赛事区“五位一体”的特色小镇。韩雪燕的家所在的何家梁自然村就位于这个小镇的一隅。
“我觉得现在的生活挺好,我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儿子初中毕业能考一个好的高中,另一个是打算考驾照,早日开上自己家里的车。”韩雪燕说。
景区里的“新农村”
胡家窑是孙集村的一个自然村,整个村子坐落在山坡上,村民们的房子依山势而建,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在树木掩映中,显得很幽静。
在刚进村的一个山坳处,记者看到这里开着一家火锅店,火锅店内外装修得很讲究,店有水池、石径、凉亭,俨然一个天然的休闲所在。
火锅店的老板叫徐红燕,她告诉记者,胡家窑以前就是个普通的小山村,出门就一脚尘土,吃水得用扁担挑,买个东西要抄小路翻山越岭到镇里的超市去买,生活很不方便。
近些年,村里进行了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全村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环境变好了、村子变漂亮了,村里发展起了旅游业。本来在城里打工的徐红燕就是在这个时候回到村里开起了这个火锅店。
“现在是淡季,旺季的时候生意不错,外边来的游客很多,最红火的时候店里要雇二十几个服务员。”胡红燕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在村口,记者看到一些村民正在忙着修路。村民胡国新告诉记者:“这是修的入户路,路修好后就能和村口的大路连接起来,出门会更加方便。”
据了解,目前孙集村的四个自然村之间的公路都已经实现硬化,用村书记胡利军的话说这叫“绕村高速”,沿着“绕村高速”,开车去别的村也就几分钟的时间。随着人居环境得到整治,四个村的上下水问题也逐步得到了解决。每个村都在固定的地方设置了垃圾点,以前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的垃圾再也看不到了。
起伏的田野间,一条条硬化的道路像一条飘带一样把附近的村社、农家、公园、学校、游乐场等连接在一起,眼前的孙集村胜似景区。
“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车,出行、上学、购物都很方便。最方便的是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既能赚钱又能顾家!”在附近宾馆里工作的村民秦瑶瑶对记者说。
自2015年以来,孙集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四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每到旅游旺季,这里人流如织,日接待游客1万人次以上,平时日接待旅游人数稳定在1000人次以上,年旅游收入5000万元左右。
孙集村只是南平镇发展乡村旅游的案例之一,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该镇的其他村如苏湾村、王坡村等各具特色,旅游产业已经成为该镇的最大特色。
“目前我们全村只有7户监测户,保障政策到位,检测户生活稳定。乡村旅游是我们村最大的优势。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质升级,优化旅游服务水平,通过大力提倡发展民宿,吸引更多的村民加入旅游产业。我们这里有山有水,鸟语花香,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愿景!”孙集村书记胡利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