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理解城市|“宜商”:形塑一个新商帮的尝试

从2022年正式提出,到今年,“宜商”这一新的商帮IP已经走过四年。

“宜商”是安徽安庆籍商人的统称。“宜城”在国内主要和两个地方有关:一为安庆的别称。东晋诗人郭璞来安庆后感叹:“此地宜城也!”此后“宜城”就成为安庆的别称,在区域内认同度较高。一为湖北宜城市,由襄阳代管。

一个商帮的确立,需要群体内外的高度文化认同。“宜商”,这一形塑新商帮的尝试,也需要得到全体在地与在外安庆人的共同确认。

从提出到深化,安庆也在小心翼翼地推进“宜商”这一IP的认同度。直到今年4月2日下午,第四届中国宜商大会现场才发布了新时代宜商精神的共同标识:“宜商 宜业 宜天下!”基本内涵是:“崇文尚德、务实创新、勤勉坚毅、兴业济世!”

一个新IP的提出只是一段艰辛打造之旅的开始,“宜商”这一全新的商帮IP亦然。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间点,我曾去参访过位于宁波的宁波帮博物馆。

“宁波帮”是一个固定称谓,泛指旧宁波府鄞县、镇海、慈溪、奉化、象山、定海六县在外地的商人、企业家及旅居外地的宁波人。

近代以来,大批宁波人走出宁波、重工兴商,形成心系祖国、步履四海的商人群体,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作出积极贡献,被称为“宁波帮”。“宁波帮”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商帮,推动了中国工商业近代化。

“宁波帮”非常强调“文武之道”,文是院士,武是商家,文武相济,大事必成。宁波也是国内“两院”院士涌现最多的单一城市,以籍贯统计目前已达到122位。经商有成,实际上是对子弟求学的最大支撑,文与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老一代叫“宁波帮”,新一代称“甬商”,与“温商”等其他区域商帮一起,属于浙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卓尔不同。

对照来看,宁波之于浙江,像极了安庆之于安徽,只不过安庆商人走出安庆的时间要延后不少。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安庆人走出安庆,重工兴商、勤勉肯干,不少人更是经商有成,已经形成了一大批惹人关注的安庆籍企业家群体,属于徽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卓尔不同。

安庆人也非常强调“文武之道”。截至目前安庆院士老乡共50人(包含已故院士13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9人(包含已故院士2人),科学院院士31人(包含已故院士11人),总数居安徽省第一、全国前列。

安庆站出站口宣传展板。 网络图

有些家庭在家庭内部进行“分工”:大哥或大姐早年辍学,扛起家庭重担,外出经商或打工,所获收入支撑后面弟妹求学。弟妹学成之后,或潜心学术,在学术上取得傲人成就,或助力兄姐生意版图做大做强。经商与求学,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

这一改革开放后涌现出来的新现象就构成了“宜商”IP提出的现实基础,也才有了打造这一新商帮IP的可能性。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

包含文化与经济关系的人文经济学一直备受关注。

如果这里面的“文化”包含学术、科学技术领域知识的话,宁波无疑是苏、杭之外的又一个有力例证。

在涌现出122位宁波籍“两院”院士的同时,宁波GDP在全国城市排名中也位居前列,已抵近前十。有一位宁波的领导跟我说,GDP总量还不能完全说明一个城市的实力,如果你再看看人均GDP、财政收入等数据,宁波的“含金量”还会再上升。

安庆是一个例外吗?

如果你仔细对照安庆和宁波发展模式上的差异,你就会发现,安庆的发展事实非但不是“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的反例,反而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又一个生动注脚。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宁波舟山港本身就是国内一线港口。新一代甬商不一定非要像老一代“宁波帮”一样,前往上海或者远赴香港等地创业。更多的甬商可以采取就地创业的模式,不用背井离乡就可以打造出一方商业天地。

所以,不少新一代甬商在初期选择了就地创业的模式,只是在生意做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考虑搬迁总部或者去外地谋求更大发展。这样就使得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本地经济发展迅速。

安庆人面临的主客观条件迥然不同。安庆地处中部内陆地区,虽有长江水利之便,但也难掩交通不顺畅的劣势。加以人多地少、工业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改革开放之后,更多的安庆人选择了易地创业、易地而居的模式来发展自身。

一个是本地生根,一个是易地而居,既是地理使然,更是一种不屈的奋斗精神。改革开放之后的安庆商人就如同一百多年前的“宁波帮”一样,去东洋、下南洋、远涉西洋,筚路蓝缕,最终拼出了一个“宁波帮”。

由于户籍制度和企业登记纳税制度的规定,易地创业就会造成户籍的迁移和企业在创业地登记、纳税,而这些就会造成安庆本地人口的减少和经济总量的不显著。比如,虽然安庆籍商人经商有成,但大多属于易地创业,目前本土的知名企业家并不多。

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从安庆走出去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有4万多名,“两院”院士有30多位。

所以要谈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就要从“属地原则”过渡到“属人原则”,不但要看在地的安庆籍商人的成就,更要看到那些易地创业有成的安庆籍商人的成就,如此方可准确理解“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的深意。这也就是安庆官方近年来一直力推“内搭平台、外联老乡”战略的现实基础,也构成了形塑“宜商”这一新商帮IP的现实基础。

位于安庆的集贤时空文创园,曾经老旧的水泥厂区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新地标。

正是基于安庆人这一“易地创业”、“易地而居”模式的深度理解,2023年12月,在一篇论述安庆人性格与奋斗精神的文章中,我首次提出了“两种安庆人”的概念,引发颇多共鸣。

一种是在地的安庆人。他们目前生活、创业、工作在安庆区域,或者户籍在安庆。

一种是精神上的安庆人。他们或曾经是安庆人,或曾在安庆工作、创业、生活过较长时间,有安庆认同。

这两种安庆人在数量上可能难分伯仲。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的安庆人带着梦想易地创业、易地而居,纷纷离开这片土地,像一朵朵蒲公英一样,飘落到四地,然后立地生根发芽。

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随风飘散,生存及繁衍能力极强。

这像极了勤勉的安庆人。这些年在全国各地,尤其是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出差的时候发现,这些城市里面不同时期从安庆走出来的老乡实在是太多了。安庆就像一个起点,从那里出发,起初是沿着长江两岸慢慢扩散,进而就慢慢散布于全国乃至国外了。

等到这一群体蓄积的数量足够多、经济实力足够大之后,必然就生发了标注这一群体名号的迫切需求。于是,在2022年,“宜商”这一新商帮IP就被正式提了出来。

它属于大家熟知的徽商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卓尔不同,一种新的文化共同体意识开始萌发。

“宜商”这一新商帮IP成功与否,就看这在地的、精神上的两种安庆人是否最终能够构建起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共同体无关户籍、居住地、工作地或者其他因素。 

安庆的城市形象非常醒目,一看见长江之畔的振风塔就知道安庆到了。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一种独特性:我如何才能和别人不一样?

一个地区亦然。某种程度上,一个地区可能还会想得更多:我如何脱颖而出?

提出并坚持倡导“宜商”这一新商帮的概念,是安庆面向未来的一种新尝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员流动频繁,风云际会跌宕起伏,也就形成了两个安庆:一个是在地的安庆,一个是在外的安庆。

“宜商”这一新概念尝试着把这“两个安庆”重新组合在一起,无论人身处何方。这是一次有益的文化IP打造的“冒险之旅”,但这个IP要为安庆、安徽、省外、国外的人接受并主动传播,还需要久久为功,也可能会失败。

没有一个IP的打造是一蹴而就的。

(作者陈良飞系澎湃新闻政治新闻部总监、港澳台新闻部总监,高级记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理解城市|“宜商”:形塑一个新商帮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