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他们的名字镌刻在祖国大地
■解放军报记者 杨 悦
柳花飞絮,又是清明。放眼万里山河,正是草木泛青、生机萌发的时节。
这一天,总是与思忆相连。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时间之河蜿蜒而过,延伸了岁月的长度,却无法冲淡记忆——
“九·一八”“七·七”“一二·九”;北平、南京……那是一个个不敢忘却的数字,那是一个个刻入骨髓的地点。我们仍然记得白山黑水间的冲锋身影,仍然记得卢沟桥上的连天炮火,仍然记得“保卫黄河”的奋力呼号,也记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铿锵誓言。
14年鏖战,每一寸山河,几乎都浸染着烈士的鲜血。那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源于无数革命先烈用血肉铸就的新的长城。
1937年,日军板垣师团第21旅企图从平型关越过长城南下太原,八路军115师在此重挫日军。时任115师某团团长李天佑记得,由于火力压制不住敌人,“冲上去的战士一个又一个倒下来”。八路军将士们用鲜血染红那片土地,最终成功终结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村的一孔窑洞里,悬挂着左权将军与夫人、女儿的唯一一张全家福。照片拍摄于他的夫人和女儿返回延安前。这次分别,也成为左权与家人见的最后一面。1942年,他指挥部队掩护八路军总部等机关转移,不幸被日军炮弹的弹片击中,壮烈牺牲。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杨靖宇、赵尚志、彭雪枫、狼牙山五壮士、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那场救亡图存之战中,一位位抗日英雄不畏牺牲、血战到底,把生命和热血献给了这片深爱的土地。更多烈士没有留下传世的姓名,却作为这个伟大群体中的一员,把名字深深烙进祖国和人民心中。
“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当岁月消逝,烈士们的身躯已化作山河,他们的精神则如星辰闪耀。
这一天,我们再度启程追寻。
崇拜英雄,讴歌英雄,学习英雄。从一场特殊的“团聚”仪式,到持续多年的精神接力,新一代年轻官兵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追逐烈士的“足迹”,完成对历史的致敬。
清明时节,我们将循着两条不同的路线追寻答案,为您讲述这场新时代官兵与抗日英雄的“跨时空对话”。
一次跨越千里的特别“团聚”
■周 明 丁时伟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清明节前夕,军地代表在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开展纪念活动。丁时伟 摄阳春三月,草木萌发。
清晨,湖南省醴陵市左权镇将军村黄茅岭的山坡上,薄雾未散,鸟语花香。这里,长眠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左权将军的母亲左张氏。这里,也因为左权的名字而被很多人知晓。
左权,1905年出生于醴陵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4年,左权考入黄埔军校,从此踏上革命道路。这一走,便是与母亲的永别。
抗日战争中,左权以过人的智慧、勇气与满腔热血,成为抗日烽火中的英雄。1942年5月,左权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7岁。
噩耗传来,白发人送黑发人。因战乱阻隔,左权母亲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甚至不知他葬于何处。新中国成立后,左权的遗骸被迁葬至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他的母亲则长眠于醴陵故土。
数十年间,母子二人,一南一北,隔山隔水,未曾“相见”。左权的外孙沙峰心中一直有个愿望:让姥爷和太姥姥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团聚”。这个想法,得到醴陵军地多方力量的积极响应。
3月21日,左权母亲墓前,醴陵市军地一行人和左权红军小学的学生们列队肃立,举行一场简朴庄严的取土仪式。
左权镇民兵应急排基干民兵左鹏蹲下身,用白毛巾一点点擦拭墓碑上的浮尘。墓碑上,“先妣左母张氏老孺人之墓”几个大字已斑驳。左鹏一边清理杂草,一边向身旁的人讲述:“左权将军牺牲时,他的母亲还在醴陵盼儿归,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沙峰缓步上前,从黑色帆布背包中取出一个釉下五彩瓷坛——这是醴陵非遗传承人手工绘制的作品。他缓缓俯身,用铲子掘起一铲湿润的故土,除去枯叶和碎石,动作轻柔如捧珍宝,“这铲土,是太姥姥的牵挂,也是家乡的思念”。
“太姥姥,我来看望您了,这次我将带着您的念想去看望姥爷……”沙峰抚着墓碑,轻声呢喃。
这泥土,是左权离家时踩过的黄土地,揉进了母亲倚门远望时滑过衣襟的泪水,更寄托着醴陵军民对英雄的深情追思。
每一抔泥土,都带着记忆,带着母亲对左权深深的眷恋。
队伍中,左权红军小学的学生们踮着脚尖,将一束束黄菊摆在墓碑前,他们胸前的红领巾格外鲜艳。
聆听沙峰诵读左权写给母亲的家书后,学生代表易芷琪眼眶泛红:“老师说,我们今天的安宁,就是将军‘成功的事业’。”
次日上午,载着这坛故土的列车从醴陵东站启程北上。车厢内,瓷坛被红绸包裹着,7名随行军地人员轮流看护。
当列车驶过长江时,醴陵民兵、红色宣讲员杨云志感慨不已:“当年,左将军从醴陵出发参加革命,今天我们护送故土北上,这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传承!”
1000多公里的路程,众人小心守护着瓷坛,守护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和深情。途经武汉站时,列车长得知瓷坛的来历后,特意腾出空间用于安全存放。途经郑州站时,几名退役老兵得知后,也自发加入护送队伍。
3月23日,河北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内,松柏苍翠,玉兰吐蕊。当醴陵故土护送队伍出现在陵园门口时,等候多时的邯郸军分区官兵和邯郸市第二十八中学学生们齐刷刷敬礼。
人群在将军墓前汇集,太行山的风掠过墓碑上“太行浩气传千古”的鎏金大字,仿佛将湘音与冀语编织成同一曲挽歌。
祭扫仪式上,醴陵基干民兵代表捧出竹篮,取出从醴陵带来的艾叶粑粑和酱板鸭。
“将军,家乡的米酒还是当年的滋味,您尝尝!”杨云志的汇报声震松柏,“如今,醴陵一天比一天好,人民安居乐业,您的母校去年又走出了2名空军飞行员!”
沙峰跪在墓前,颤抖着将故土撒向青石缝隙和墓碑周围。“姥爷,太姥姥来看您了……”
泥土回归大地,仿佛母子二人终于跨越时空,紧紧相拥在一起。
此刻,阳光为左权将军墓镀上了金色,醴陵故土已化作护着新草的春泥。杨云志掏出手机拍下这一幕,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今日任务:送英雄母亲‘探亲’;明日任务:守护万家团圆。”
“这场特别的‘团聚’,不仅是对左权将军的缅怀,更是对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致敬。”醴陵市人武部领导说,“左权将军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今天这场特别的‘团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英雄与家人之间的深情,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80多年前,左权将军血洒太行,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80多年后,一坛故乡的泥土,让英雄与母亲“重逢”。
从湖南醴陵到河北邯郸,这场跨越千余公里的特殊“重逢”,串联起的不仅是一位抗日英雄与母亲的深情,更是一次对英烈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左权将军和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我们唯有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一位前来瞻仰的老人说,在这片他们用鲜血守卫的土地上,山河无恙,国泰民安。而他们的故事,也将永远被铭记。
祭扫结束后,一场特别的“团聚”在沙峰见证下上演。湖南教育电视台技术团队工作人员将左权将军的戎装照、女儿左太北和母亲3人的图像输入AI系统,母亲、儿子、孙女三代人的影像在屏幕上渐次清晰——将军的军姿笔挺如松,左太北和左权母亲温婉优雅,背景中醴陵的渌江与邯郸的太行山奇迹般交融。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烈士陵园,沙峰一行人缓缓地离开。他们知道,这场“团聚”远远没有结束。左权将军的精神将继续传承弘扬,激励大家奋勇前行。
故事还在延续。连日来,醴陵的陶瓷雕塑艺术家们正在忙碌——混合了左权母子墓前泥土的坯料在他们掌心流转。窑火升腾间,粗糙的陶土逐渐显现出母亲眺望的侧影与将军挺立的轮廓。
这件题为《团圆》的作品,制作完成后将永久安放在醴陵市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