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108里路,30年的“信仰接力”

转自:光明日报

  “累吗?”

  “累。”

  “行吗?”

  “行!”

  在徒步往返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英烈的108里路上,这样简短的对话在山间蜿蜒的队伍里一次次重复。

  4月3日凌晨5点,六盘山区尚未迎来晨曦。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和弘文中学师生、社会各界共3200多人,徒步前往位于固原市彭阳县古城镇的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革命先烈。从1995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夕,固原师生都会徒步往返任山河烈士陵园扫墓,这堂“行走的思政课”,已经走过30年,共有3万多人次徒步百里播撒信仰的种子。

“一起走起来”

  凌晨,在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学附近的街道两旁,家长们自发擂鼓助威,拿着手机大声朗诵“出征词”,紧盯孩子们的背影喊加油。

  从城市出发,翻过山梁、踏过泥泞、忍着疼痛、搀扶前行,这场10多个小时、108里路的“信仰接力”,跨越30年,不断引人深思: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活动的初衷就是让孩子们不怕吃苦,更有担当。”固原市第二中学原校长韩宏说。

  信仰是走出来的,意志是磨炼出来的。在108里路上,这些青春面孔与历史对话,信仰的种子在心中发芽生长。

  “我们2021年徒步途中碰上雨雪天气,路特别滑。上山时我注意到,有个女娃娃每次摔倒时右拳紧握。班主任说,娃娃手里攥着一朵小白花,扫墓时,她小心翼翼地把干净的小白花放在烈士的墓碑上。什么是信仰?当一个10多岁的孩子,能感受到一样东西比自己身体重要的时候,她就有信仰了。”弘文中学党支部书记任皓说。

“一定坚持住”

  土黄的山坳里,从夜幕深沉到晨曦初露,这支年轻的队伍依然保持着昂扬的精神面貌。上午11点左右,队伍陆续到达任山河烈士陵园。青翠松柏间,师生们依次把小白花摆放在烈士墓碑上。休息片刻,孩子们背上书包重新出发。

  返程时,同学们的脚步渐渐有些不听使唤,脸上也露出疲惫神情。看到行走吃力的同学,老师询问要不要坐医疗车,总是得到摇头的回答。固原二中学生韩喆阳说:“的确有点累,但坚持下来还是很有意义的。看到很多烈士墓碑上没有名字,我心里不是滋味。这一趟,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坚持。”

  固原二中教师张小玲认为,孩子们能够坚持下去,说明这场实践教育真正入脑入心了。“有一次祭奠结束后,我听到两个孩子对话,一个孩子哽咽着说,‘我擦拭的那个墓碑,烈士竟然跟我同龄。’另外一个孩子说他擦拭的墓碑,那位烈士连姓名都没有。那一刻,我觉得孩子们领悟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真正意义。”

“一直走下去”

  同一条路、不同面孔,有人在这里找到勇气,有人读懂了坚持,有人学会了团结。今年3月,固原市面向社会征集曾经参与徒步任山河活动的故事。一时间,老照片、旧视频、日记信件等纷至沓来。

  在“固原发布”微信公众号的后台,网友@老陈留言,他是固原市泾源县邮政分公司的员工,50多岁的他患有风湿病,膝盖经常疼痛。去年,做足准备后,他还是和固原师生一起徒步任山河。“一路上红旗飘扬,同学们相互扶持打气,有的同学还顺手把路上的垃圾捡了。今年,我决定继续跟着他们走!”

  一人行速,众人行远。这次徒步祭扫的队伍里,有不少银川、吴忠等地的中小学生结伴前来,也有社会各界人士自发跟随。30年来,“走下去”,已经成为代代传承的红色基因和精神信仰。

  共青团固原市委员会副书记杨洁曾是固原二中的一名学生,2002年参加了徒步任山河活动,“那一趟刻在青春岁月中的记忆,不仅教会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塑造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今回想起来,实践中的思政课竟如此有魅力,每个人都可以是思政课的参与者和传承者。”

  “现在去回访,30年坚持的效果和意义远超预想,它塑造了很多人的品格、影响了人生选择,尤其已经参加工作的人,会拿这段路去影响更多身边人。这就是传承,也是思政育人从‘知识传授’升华为‘价值内化’的深层变革。”固原二中党委书记何成江表示。

  (本报记者 张文攀 闫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108里路,30年的“信仰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