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原标题:深化规划改革 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本市595个重点发展街区完成控规编制
昨日(1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深化规划改革专场。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副主任杨浚在会上介绍,目前本市已构建了从“市”到“区”再到“街镇”的规划体系。其中,中心城区和新城地区共划分1152个规划街区,“十四五”期间595个重点发展街区目前已全面完成控规编制工作,经市政府批复的《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管理办法》也已正式施行。
保障新质生产力落地 推动产城融合
规划按照总规确定的各区功能定位,针对不同圈层的差异性、协同性,加强规划引导,提出了集约高效、协调发展的目标。中心城区要强化服务保障能力,加强与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衔接,统筹盘活存量空间资源;平原多点地区要适度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生态涵养区要保障首都生态安全,强化生态保育,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规划坚持空间保障和扩大内需、推动与发展相协同,对于科创产业类街区,各区要为新质生产力落地保驾护航,做好“十五五”重点项目储备和谋划,保障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空间需求,推动产城融合。对于商业商务类街区,各区要优化新载体,依托商业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打造CBD×三里屯、丽泽×首都商务新区等国际消费体验区,推动重点商圈改造提升和地标性消费项目落地。
规划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发展轴,各区要突出以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为引领,合理把握土地资源投放的时序和节奏,促进站点周边资源集聚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为城市发展增添活力。目前本市正以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为试点案例,推动街区整体谋划策划,后续还将在各区选取部分试点。
用好“好房子”等政策 激发改善性住房需求
此外,规划注重推进“好街区”建设,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建设水平。统筹城市天际线、建筑立面等城市空间品质提升,深入实施花园城市等专项规划,通过城市设计提升空间特色品质。各区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协调;加强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围绕滨水空间、“两园一河”等塑造活力空间;充分利用边角地、畸零地建设口袋绿地等微空间,推进街道空间优化提升。各区要用好城市更新、“好房子”等规划和土地支持政策,激发改善性住房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品质的生活空间。
同时,各区要合理安排产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安全设施等各类用地实施时序,促进职住平衡。坚持“人民城市”理念,有序引导单一功能园区向多功能社区转变。推动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鼓励建设功能复合、空间共享的社区会客厅,增强便利服务的网点密度和覆盖范围,提供5分钟、15分钟可及的、便捷优质多元的公共服务。
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鼓励使用AI技术
在规划改革层面,本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变化、新需求,在增加规划弹性方面,支持用地功能混合,鼓励设立建筑规模指标流量池,允许跨街区、跨用地统筹使用。在加强用地保障方面,支持工业用地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允许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入股,支持建设用地分层供地,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全面提高空间资源使用效率。
规划还着重推进“人工智能+”行动,鼓励运用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技术,在不断夯实国土空间规划数字化基础的同时,推动传统规划向治理型规划、向数字化管理转型,并在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不断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鼓励责任规划师、建筑师、估价师、园艺师等规划技术人员和各类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发挥“多师”协同、“多师”联创对规划全流程统筹串联和技术赋能作用。
在促进城市更新方面,市住建委副主任马綮鸿介绍,今年本市将聚焦花园城市、站城融合、滨水经济、挖掘存量资源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以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8个方面,围绕重点功能区和重点空间节点,推动一批示范项目,着力打造城市更新精品工程。今年第一批、第二批项目计划清单已于2月初、3月底下达,项目共计2000余个。第三批计划项目清单将在6月底前下达,后续将视项目情况动态调整。在资金保障方面,加大城市更新资金投入,主要用于支持核心区平房申请式退租、老旧小区改造,对工作推进较好的区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