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周荣光
日前,一名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后因为200万元安家补贴,与佛山市人社局打起官司。原因是博士后申请安家补贴前,华南理工软科排名位于世界前150位,而在安家补贴发放名单公示前华南理工排名下滑,滑出了当地引才文件所定的“杠杠”,导致安家补贴犹如“煮熟的鸭子飞了”。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以人为本、重视人才、招揽人才、重用人才、留住人才,已成为各地发展共识。佛山市早在2018年就印发了《佛山市新引进领军人才安家补贴工作实施细则》,对全职新引进的地方级领军人才,每人给予200万元安家补贴,其力度之大引人向往。但在本案中,人还是那个人,毕业的院校也还是那个院校,但仅仅因为其所读院校的排名波动,人才“身价”就有了巨大的悬殊。这一看似偶然的“时间差”事件,实则暴露了一些地方人才评价体系中根深蒂固的“唯排名论”问题。
当然,以世界排名前150位的大学来框定人才范围,其初衷可以理解。但单纯以学校排名来划线,则容易沦为形式主义。况且,学校的排名是动态变化的。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虽然没有进入2022年的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前150位,但2023年与2024年都进入了。如此用一次排名来衡量人才评定,而不顾及排名是动态的现实,岂不是刻舟求剑?
其实,所谓大学排名本是其学术实力、人才能力等因素的一个参考坐标,不可能绝对化。如果将复杂的人才评价简化为榜单数字的加减,在行政运作中异化为绝对标准,其执行效益必然大打折扣。但现实中这种情况并非个别:有些地方将引进人才数量作为干部考核的硬指标,导致出现数据造假;有些地方要求人才必须持有特定机构认证,将大批本土培养的人才拒之门外……这些人才政策中机械设定的刻板指标,不仅不利于发现真正的人才,也容易让高校陷入盲目追求排名的误区。
人才应当以实绩论英雄,而不能用排名断优劣。人才评价需要回归本质,建立涵盖创新能力、实践贡献、学术影响的多维评价体系,绝不能再让僵化、机械、绝对的评定标准,耽误引才用才。同时,也需要形成高校、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体系,构建“能力本位”的人才生态,共同营造“英雄不问出处”的广阔天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当今时代,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警惕刻舟求剑的固化思维,都需要打破唯排名论的思想桎梏。只有把人才评定从数论文篇数、看学校排名转向看实际能力和实际贡献,才能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