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营造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转自:团结报

  □本报记者 许晨星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我国城市居民平均约75%的时间在社区中度过,到2035年,我国有约70%的人口生活在居住社区。2023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国选取106个社区,开展为期两年的完整社区建设试点,重点完善社区服务功能,补齐社区服务设施短板。

  为什么要建设完整社区?有哪些标准和要求?完整社区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基层治理提出了怎样的要求?两年时间临近,完整社区建设试点进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来到完整社区建设试点之一——北京市海淀区华清园社区,了解完整社区背后的基层治理故事。

  创新改造 补齐老旧社区短板

  华清园社区由华清嘉园和东升园两个小区组成,是一个多产权混合型社区。“我们社区的地理位置特点明显,周围有清华、北大等八所重点高校,周边还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交通便利,外籍人员聚集。”中关村街道华清园社区党委书记王利丽告诉记者,华清园社区还被称为“民间硅谷”。

  据了解,该社区是已建成20多年的“老社区”,硬件设施日趋老旧,可提供的社区服务有限,社区人口呈现“人口密度高、文化程度高、更换频率高,想表达意愿的居民较多”的“三高一多”特点,社区工作面临一定困难。“社区内空间有限,小孩子可以活动的场地小,这是社区服务的短板。”社区居民曾凤英说。

  在东升园与华清嘉园之间,有块600多平方米的边角空间。“之前这里只有几棵树,很少有人来。”华清园社区服务站站长张彬彬说,2023年11月,这处边角空间通过“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完成改造,设计了跳远格子、廊下卡座、适老休憩空间等设施,名为“梦想街院儿”。

  在运动场上慢跑,在宽阔的广场玩滑板,在居民大舞台弹吉他……“梦想街院儿”南侧的墙上贴满了展现居民对未来社区美好希冀的贴纸。张彬彬介绍说:“这面墙是我们社区的‘梦想白墙’。我们曾通过举办快闪活动的方式,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路过的高校学生等行人在墙上贴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场景,共绘梦想中的生活。”

  问需于民 缺什么补什么

  问需于民、缺什么补什么是社区在建设完整社区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如今,经过改造后的社区,不仅形成了集买菜、理发、购药等便民服务于一体的商业一条街,道路也更加整洁顺畅。

  张彬彬介绍,街道引进了一个便民服务超市,蔬菜、瓜果、日用百货等一应俱全。她说:“我们社区一些楼房的一层有底商,其中设有便利店、茶室、美容院等,这些便民设施让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便利。”

  此外,社区还特意为孩子们打造了上学的安全道路。中关村第二小学是海淀区的重点小学,曾经,学校的北侧和东侧两条路在上下学时段经常因车辆拥堵导致秩序混乱。去年,针对社区居民的诉求,社区党委持续运用“大家商量着办”工作机制,邀请学校、物业公司有关负责人,物业管理委员会成员以及热心居民共同商量,在街道办事处等多方协调下,最终制定了路侧限时限停的管理方案,为学校孩子们畅通了“上学路”。

  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社区网格精细化管理,华清园社区创新尝试运用人工智能、精准定位等先进技术,将各项工作下沉至每个社区的小网格内落实。例如,在走访的过程中,记者就注意到了社区工作人员正在使用的“关芯”AI智能系统。

  “‘关芯’系统包含居民端‘关芯客服’、政务端‘关芯助理’、精管端‘关芯智巡’三大板块,运用‘关芯’系统平台可以赋能基层网格,进一步提升社区网格工作的精细度,提升社区工作质效。”华清园社区居委会主任孙姌苒说,该系统简化了繁冗的流程,使社区工作人员直接快捷响应社区居民的需求。

  突出重点 统筹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最近,社区周边新建了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社区里又增加了老年助餐服务,我们的老年生活更便捷了。”说起身边的变化,77岁的社区居民刘广胜拍手称赞,“不仅活动场面更多了,基本生活需求也得到了保障。”

  “完整社区要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在王利丽看来,从幼儿园到老年服务站,从社区卫生站到便利店、综超、社区食堂,从公共活动场地、健身休闲场所到家政服务,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相关场所和设施,完整社区都要齐备完整。此外,王利丽认为,完整社区还应加强治理机制的完善,应着力建立健全社区协商机制、沟通议事平台。

  中关村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华清园社区以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为契机,坚持“大家商量着办”理念,正逐步建立国际化社区治理机制,将进一步满足新时代居民对更美好环境和更幸福生活的需求。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营造家门口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