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草堂追忆杜工部

□陈伟

  假日闲暇,我带着儿子前往杜甫草堂参观。回想上一次造访,还是十七年前我刚到成都之时。

  杜甫,这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巨星,是我最喜爱的诗人之一。从牙牙学语时起,我们便开始诵读他的千古名篇,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我是湖南耒阳人,与杜甫的初次“邂逅”,是在高中校园里那座静谧的衣冠冢前。冢中安放着杜甫的靴子,每次路过,“唐工部杜公之墓”几个大字总会映入眼帘。后来得知,除了这座衣冠冢,河南巩义、偃师以及湖南平江等地,都有杜甫的陵墓,每一处都承载着人们对他的深深追思。

  安史之乱爆发后,公元759年冬天,为避战乱,杜甫携家眷入蜀,次年春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修建了草堂,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时光。几年后,五十多岁的杜甫再次踏上漂泊之路,带着家人离开四川,一路辗转,经秭归、宜昌、荆州,过岳阳、长沙、衡阳,在荆湘大地漂泊不定。

  高中历史课上,老师告诉我们,杜甫本欲前往郴州探亲,却因耒水暴涨受阻,来到了耒阳。耒阳县令聂某亦是杜甫的拥趸,听闻诗人大驾光临,赶忙备下美酒佳肴盛情款待。被洪水围困、多日未进食的流浪诗人,大快朵颐吃牛肉喝美酒,结果肠胃难以承受,最终因消化不良而死。这便是杜甫死因中最为人熟知的“牛肉白酒说”。我至今都有些怨恨聂县令,让这位伟大的诗人在59岁便结束了辉煌的一生。

  也有学者研究认为,杜甫死于长期疾病,如糖尿病、肺病等并发症。杜甫晚年身体状况极差,长期漂泊和生活困苦加剧了他的病情。此外,有人提出“食物中毒说”,认为杜甫可能因食用了腐坏的牛肉导致中毒身亡,但缺乏确凿依据。聂县令心怀敬意,我想也可能是有所愧疚,为杜甫治葬筑墓立祠,以供后人缅怀。

  成都的杜甫草堂,常年游人如织。杜甫茅屋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我们便择他处探寻。工部祠庄严肃穆,碑亭典雅古朴,李杜堂韵味悠长,诗史堂凝重深沉,大雅堂气势恢宏,草堂影壁更是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留念。

  成都的草堂,见证了杜甫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时光。他在此居住了三年零九个月,创作了240余首诗歌,这些作品犹如不朽的乐章,传颂至今。据介绍,这里已经成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纪念遗址。正如著名诗人冯至所言:“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除了成都,四川三台、甘肃成县和天水等地也有杜甫草堂;陕西西安和延安分别建有杜公祠,甘肃天水还有杜少陵祠。这些遍布大江南北的遗迹,见证了杜甫的足迹,彰显着后人对他的尊崇。

  杜甫为何能赢得人民的热爱?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都在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无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切祈愿,还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沉痛喟叹,都传达出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他用如椽大笔描绘出那个时代的众生相,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故而被尊称为“诗圣”,其诗作亦被誉为“诗史”。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使他的作品历久弥新,即便是千余年之后,依然能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共情。

  走出草堂,夕阳的余晖洒在我们身上。我轻声问儿子:“知道我带你来草堂的原因吗?”他若有所思地点点头。那一刻,我明白,杜甫的诗魂穿越千年,将永远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激荡。那些以笔为剑、以诗为歌的赤子之心,如同夜空中的璀璨星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烛照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草堂追忆杜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