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象新闻”
3月26日下午,恒大汽车港股股价持续拉升,涨幅短时间内扩大至231.93%,成交额超2500万港元。
恒大汽车为何突然异动,业内人士分析,或与恒大汽车停牌后并购重组的预期有关。
恒大汽车为何突然暴涨?投资者押注潜在重组或政策利好
3月20日晚间,恒大汽车公告,延迟刊发2024年度业绩,将向港交所申请4月1日起停牌。
格局研究所联合创始人、汽车首席观察员贾智超分析,恒大汽车申请在4月1日停牌,其根本原因是年报的延迟发布,且流动性很差,日均成交额均低于千万港元,已经显露“仙股化”的风险。而这几天正是处于停牌前的“窗口期”,投资者可继续交易押注潜在重组或政策利好。
“在恒大汽车发布停牌公告后,市场对恒大汽车可能为了会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资产剥离仍然有想象,部分投资者综合分析股价后,选择押注恒大汽车破产重整之后,其‘壳资源’的价值,于是纷纷进场,也形成了今天较高振幅。”贾智超说。
据了解,恒大汽车南沙基地自2020年建成后因缺乏资质长期荒废,而广汽作为本土车企被认为可能通过合作盘活该资产。另外有传闻称“广汽与华为合作设立华望汽车技术公司,选址南沙,接手了恒大汽车的恒驰项目”。
3月26日,广汽集团通过官方微信发布“澄清声明”。声明内容显示,广汽集团及旗下华望汽车(GH项目)从未与恒大汽车或其他主体就南沙工厂收购事宜进行过任何形式的接洽。
广汽集团方面表示,此次发布澄清声明,主要针对网络有关于“华望汽车(GH项目)将收购恒大汽车南沙工厂”的不实传言。同时,为避免误导公众及投资者,维护市场秩序。
造车资质稀缺性成为重要筹码
一直没什么起色的恒大汽车再次获得资本青睐,甚至有人重压恒大汽车未来会并购重组,背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造车资质,即汽车生产资质,这是汽车制造和销售的合法凭证。
在我国,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从事生产和销售的关键门槛是拥有“双资质”:一个是国家发改委《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下的建厂资质,且获批后需要在2年内建设工厂,并在3年内销售车辆;另一个,是工信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下的市场准入资质。
获取造车资质是几乎所有新势力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3月,中国约有17家企业获得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其中包括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新能源、重庆金康、国能新能源等。
“造车资质的牌照很值钱。”中泰证券河南分公司首席顾问徐东平分析,国内新能源车生产资质自2023年起已基本停止审批,若恒大汽车资质未被注销,其稀缺性可为新进入者节省至少2-3年的审批时间。
“可能会有企业想要这个资质。股民敢赌的话确实会翻倍,但是风险也很大,掉下来的速度也很快。”徐东平说。
困境博弈下的恒大汽车还有希望吗?
回顾过去几年,恒大集团的财务状况一直备受关注。
2024年7月28日,恒大汽车公告称,其附属公司恒大新能源汽车(广东)有限公司及恒大智能汽车(广东)有限公司已收到相关地方人民法院的破产重整通知书。这一消息标志着恒大汽车的部分业务正面临破产重整的风险。
恒大汽车的财务状况同样严峻。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仅为3838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55亿元大幅下降75.17%,并预计录得综合净亏损约202.54亿元。同时,截至2023年年底,恒大汽车的负债总额已高达725.43亿元。
据了解,截至2024年6月,恒驰5累计交付仅1429辆,远低于行业头部企业。南沙基地主体公司已破产重整,天津工厂虽宣称量产,但员工透露“装车仅为展示,未经历正式研发流程”,实际产能和品控能力堪忧。
业内人士分析,恒大汽车现在处在危险的边缘,股价涨得凶,本质是资金在玩击鼓传花,最后接盘的肯定是散户。
贾智超提醒,“虽然有人赌定恒大汽车会有高手化解,转危为机,再次迎来上涨,但是风险和机会并存,恒大汽车的退市危机站在现在这个时间点看,仍然在不断逼近,提醒广大投资者注意风险。”
徐东平同样认为,恒大汽车此次暴涨,本质是“困境博弈”与市场情绪的共振,而非基本面反转。其高负债、低量产、母集团危机的三重困局短期内难以破解,稀缺资质虽具吸引力但接盘方尚未明确。建议投资者理性看待短期波动,重点关注4月停牌前后的重组进展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