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句里春风正剪裁

清代张槃《春风得意纨扇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张鑫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眼下正值春意盎然的农历二月,神州大地生机勃勃。河畔的柳树舒展着腰肢,吐出娇嫩的新芽,不久后,它们将披上嫩绿色的衣袍。燕子穿梭于柳叶桃花间,呢喃声中透露出欢欣愉悦。一望无际的麦田也变得青翠了,大地上的麦苗正迎着春风拔节生长。春风吹动万物,在大自然中跃动起舞。诗人们欣赏着春风吹动下舞姿翩跹的花树,品味着春风送来的花香,写下一首首吟咏春风的诗篇,它们是自然景物和作者主观情感的完美融合。

春风拂动花草香

诗人描写春风,最直接的就是将其看作一种自然现象,写风中的万物。四季的风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春风带来温暖和生机,夏风驱散炎热,秋风褪去万物繁华,冬风凛冽而刺骨。文学作品中的春风是温暖而充满生机的。唐代杜甫写道:“懒慢无堪不出村,呼儿日在掩柴门。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在幽静的树林中饮酒,眼前碧波荡漾,春风拂动,激起阵阵涟漪,心中的兴致也因此而产生。他还写道:“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风和煦、百花绽放、芳草青绿、燕儿翻飞、鸳鸯休憩的美丽春景图。春风来了,自然万物生意盎然。

虽然春风带来生机和希望,但在情绪低落的人看来,也会增加感伤。唐代戎昱写道:“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春和景明,柳条在微风中拂动,本是温馨美好的画面,却因“系离情”而让人感到失落,诗人也沉浸在离情别绪中,美好的春景无法让他欢欣。此刻,亭边的柳条、藤蔓随风飘动,如同多情的手臂拉扯着诗人的衣襟。柳树枝头的黄莺,跟诗人是老相识了,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鸣声悠悠,动人心弦。在诗人眼中,花木鸟兽都是他的朋友。宋代辛弃疾有一句词恰好能形容此境:“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有时,诗人描写春风时,并不直接描绘自然物象,而是借春风指代春季,这里的春风已经化作时间概念。杜甫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春风是春天典型的物候,此处用“春风”指代春天,这种写法化抽象为具象。另外,古人有时也用“东风”指代春风,在古人的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唐代罗隐在《绵谷回寄蔡氏昆仲》中写道:“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锦江乃名胜之地,诗人一年两度游览此地,且都在极适于游览的季节。

红颜恩泽春风送

才华横溢的诗人巧妙利用比喻手法,将春风作为意象,赋予其美貌、美女、恩泽等含义。在诗词作品中,诗人有时用春风形容女子的美貌。杜甫写道:“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这里的“春风面”是诗人用来形容王昭君美貌的。宋代陈与义写道:“含章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含章”是宫殿名,此处巧用典故。相传,南朝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曾在人日卧于含章檐下,忽有梅花落于其额上,拂之不去,后世妇女争相模仿其梅花装扮,即“梅花妆”。这里用“春风面”指代寿阳公主的美貌,把女子的美貌和画中梅花之美融合,赞美了画家精妙技法和画作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元代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我见他宜嗔宜喜春风面,偏宜贴翠花钿。”这里的“春风面”,指崔莺莺的美丽容颜。

春风有时也会被诗人用来比喻皇帝的恩泽。三国曹植在《上责躬应诏诗表》中写道:“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在这篇奏表中,曹植把皇帝的圣德比作天地,恩情重似父母,施慧恩泽如同春风化雨。唐代李白在《宫中行乐词》中写道:“春风开紫殿,天乐下珠楼。”这是天宝二年(743年)春天,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奉诏为唐玄宗所作的一组诗中的一首,大约与其词《清平调》同期。在这组诗中,李白抓住罗绮、宝髻、翡翠、鸳鸯、玉楼、金殿、宫花、宫莺、檐燕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豪华绮艳的画卷。在本诗中,诗人用春风比喻皇帝的恩泽,皇恩浩荡,如春风般吹拂着皇宫的每个角落。杜甫也有类似的作品,他写道:“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移。”

清代钱谦益在《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陈必谦前母钱氏赠孺人制》中也贡献了描写春风的名句:“因亲以及亲,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明清时期官员若是政绩显著,其直系或旁系亲属(如父母、配偶等人)可以获得朝廷赐予的荣誉。陈必谦时任辉县知县,其前母钱氏虽非生母,但因陈的功绩而获得荣誉,这体现了“因亲以及亲”的封赠逻辑。文中“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以“春风”比喻恩泽,强调封赠制度的普惠性,连天涯海角的枯木都能感受到春风的抚慰。诗人通过典雅的文风,将政治褒奖和儒家伦理相结合,彰显了朝廷对地方官员的恩泽。

离愁别苦诉春风

春风还具有更多象征意义,比如,可以用来象征离别和思乡。春风本身是输送温暖的,为何会被用来象征离别呢?这是因为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而柳枝和春风的关系实在太密切,所以春风有时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李白在《劳劳亭》中写道:“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春风被拟人化,它懂得离别的痛苦,没有让柳条发青。“柳”与“留”谐音,代表依依不舍。亭外柳树未青,本是自然现象,但在才华横溢的李白看来,这是因为春风有情,刻意而为。

李商隐也在诗词中将春风和离别巧妙结合起来。他曾写道:“暂凭樽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李白诗中的春风“不遣柳条青”,李商隐诗中“春风争拟惜长条”,在此春风既解人意,也知别苦,争着把柳条吹青,好让人们折柳送别。尽管两首诗中春风的行为不同,但它们都有了情感,深谙离别之际人们的难过与不舍。

有时诗人直接将送行者比作春风。唐代杨巨源在《和练秀才杨柳》中写道:“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初春时节的水畔柳树婀娜,低垂着像酒曲一样微黄细嫩的枝条。一对离人将要在这里分手,行者驻足马侧,伸手接过送别之人刚刚折下的柳条。本诗最后两句“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似乎在替远行者手中的柳枝说话。在柳枝看来,此时此地万物之中只有春风最爱惜它。虽然自己已经被折下,握在行人手中,但春风依然殷勤吹拂着,可谓深情款款。柳枝被折断,离开树,恰似游子离别故乡,即将远行。远行者借柳枝自喻,将送行人比作春风。诗人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比喻送行者和远行人之间的关系,既生动贴切,又活泼新颖。

春风还被用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爱情。风来去无定,难以寻踪,恰如感情一样难以捉摸。南北朝吴尚野在《咏邻女楼上弹琴诗》中写道:“一弹哀塞雁,再抚哭春鹃。此情人不会,东风千里传。”似乎只有温柔的东风才能感受到女子的相思之苦,发出共鸣,将其思念传递到千里之外的心上人那里。

李白在《春思》中写道:“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春风和闺中女子并不相识,奈何春风吹入屋中,掀动闺中罗帐。闺中女子不会因为春风闯入而心思迷乱,她坚贞不二,忠于所爱。这里的春风在考验男女爱情的忠贞,元代萧士赟在《分类补注李太白诗》中评论此句:“末句比喻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在这首诗中,女子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似乎全无道理,可是细细品味,在这春意盎然的闺中,女子却无人相陪,只能和闯入闺中的春风交流,更显孤单寂寞。

唐代岑参写道:“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这首诗通过写梦境,表达思念之深切,以梦境恍惚衬托感情真挚。诗人因感春风起,而思念湘江美人。人间春风拂面,如此撩人的春景,怎能不让人春思满怀?春风有时也会成为男女爱情之间的破坏者,宋代陆游笔下的春风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他在《钗头凤》一词中写道:“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陆游在此处控诉春风,狂吹乱扫,春天的美景全被吹散,自己和爱人也不得不分离,充满痛苦和悲伤。这里以“东风”吹散花朵比喻爱情被破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春风来去自如,而人们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离家远游,所以文人用春风寄托对家乡的思念。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玉门关外,春风不度,相思无法传递。本诗呈现出的感情真挚热烈,既表达了诗人所居之地偏僻遥远,也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写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人听到春风中传来的折柳曲,触发对故乡的思念,春风在此是思乡的象征。唐代武元衡的《春兴》也是咏叹春景的名作,诗云:“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诗的前两句从春景写起,残花落尽,已是暮春时节。春风牵动着诗人对家乡的思念,春风带来乡梦,又将诗人的思绪带入思乡的梦中,一“吹”一“逐”,极具表现力。和煦的春风给入眠的思乡者绵绵不断传递关于家乡的消息,这才酿就了一夜思乡之梦。而这一夜思乡之梦,又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过千山万水,最终抵达日思夜想的故乡。

灵动的春风在文人笔下变化多端,时而被用来指代自然物象,表明春天回归,景色宜人,时而被赋予复杂的象征意义,用来指代美貌、恩泽、离别、爱情、思乡等内容。经由文人生花妙笔,自然物象和主观情感巧妙融合,生发出多姿多彩的文学作品。春风跃动诗文灿,传情达意兴味浓。诗文作品中的春风吹拂着生机勃发的自然万物,寄托着文人深厚独特的情感体验,将中国古典美学含蓄隽永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句里春风正剪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