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青光眼悄无声息的视力杀手

转自:劳动午报

3月9日-15日是“世界青光眼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防治所提醒,青光眼是重要的致盲性眼病,由于其发病隐匿且进展不可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保存视觉功能、保障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让我们一起认识青光眼,保护视力。

什么是青光眼?

青光眼是以视神经损伤和视野缺损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退行性眼部疾病。开始是外围视力丧失,随着病情日趋严重,可发展为重度视力损伤,是主要致盲性眼病之一。

据统计,全球约有8000万人患有青光眼,且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40年,世界青光眼患者将超过1亿人。

哪些因素会加剧青光眼的发生?

遗传因素 青光眼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一个人的家庭成员如患有青光眼,则其发生青光眼的风险将是其他人的10倍。

病理性眼压增高 这是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会引起视神经、视野损害。眼压是眼球内容物作用于眼球内壁的压力。眼压越高、高眼压持续时间越长,导致视神经损害的危险性越大。

年龄增长 青光眼的患病率随年龄急剧增加。在40岁及以上人群,每200人中就有1人患有青光眼;而在80岁及以上人群,则每8人中就有1人患有青光眼。

慢性疾病 任何可引起视神经供血不足的情况,如血压、血管阻力、血管调节机制及血液黏度等因素的异常,均可引起视神经缺血性损害。有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发生青光眼的风险更高,肥胖也可能使眼压增高,增加青光眼风险。心理因素:情绪激动可诱发青光眼,这是因为剧烈的情绪变化可使眼压升高。

如何应对青光眼的危害?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 青光眼早期阶段常常没有症状表现,大约50%的青光眼患者没有意识到自己患有这种疾病。因此,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如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等,才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诊断时间越早,造成的眼部损伤就越小,挽救的视觉功能就越多。

世界青光眼协会建议,40岁之前,每2-4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40-60岁,每2-3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60岁以后,每1-2年进行一次眼部检查。若具有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或怀疑患有青光眼,则应引起重视,根据需要进行眼部检查。

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 要注意避免长时间过度用眼,不要在黑暗中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以免引起眼压升高。日常要保持眼部卫生,注意眼部的休息和放松,缓解眼疲劳。

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日常要注意规律生活,坚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对于慢性疾病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减少其对眼部健康的影响。

青光眼患者要坚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喝浓茶、咖啡,避免长时间停留在黑暗环境,夜间读写应有充足的照明。

青光眼流言大揭秘

传言:视力好不会患青光眼

真相:我们平时所说的视力叫做中心视力,青光眼在早期主要影响的是周边视力,导致视野范围越来越窄,但中心视力不受损伤,所以患者早期往往察觉不到。即便视野损伤严重时,中心视力可能仍然保持正常,但患者所能感受的空间范围已经变得很窄。所以并不能以视力好坏来评价青光眼。

传言:青光眼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

真相:老年人的确是青光眼的高发人群,但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会得青光眼。尤其是开角型青光眼,发病年龄相对较早,往往在年轻时就已经有发病的早期表现,但因为症状不明显,进展慢,往往被患者忽视。等到疾病发展的中晚期,出现了明显的视野缺损而导致生活障碍,才就诊发现。另外,青光眼也有先天性以及青少年发病,这些往往和遗传因素有关。

传言:关灯玩手机也会得青光眼

真相:暗处玩手机时为了保证足够光亮进入眼内,瞳孔会散大。对于前房浅、房角窄、角膜小、晶状体大、眼轴短的患者来讲,会进一步加重房角关闭的风险,导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急性发作。

传言:青光眼不会导致失明

真相:青光眼对于视神经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即便是通过手术或药物使病情控制,也只能保护没有损害的视神经纤维,而不能使得坏死的神经纤维恢复。如果发现不及时,或药物手术控制不理想,青光眼所导致的视神经损害会进行性加重,视野逐渐缩小,最终导致失明的结局。

□本报记者 宗晓畅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青光眼悄无声息的视力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