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庆师范大学分中心所指导单位——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庆市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市委宣传部支持的高质量建设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探索数智技术赋能场景体验式大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助力数智技术与大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
“三维”构建 增强大思政课育人新动能
学院立足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挖自身学科发展和学校区位优势,紧扣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改革时代大势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建构大平台、大资源、大师资,增强大思政课育人新动能,形成校内校外、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多维立体、交互贯通的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学院与重庆红岩革命历史文化中心、四川省仪陇县张思德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等单位结对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8个。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评”的建设原则,着力打造“学院主体团队+校外协同团队+社会实践团队”数智型师资队伍,大力开展“数智技术+大思政课建设”科研攻关和教学探索。积极运用远程连线、VR研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等新技术和新平台,线上线下联合开展具有高辨识度的场景体验式大思政课教学。以大平台的加持、大资源的滋养和大师资的协力,推动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紧密结合。
“四阶”变革 打开大思政课育人新局面
学院围绕“场景体验”这一主线,积极拓展数智应用场景,着力实现大思政课教学的“四阶”变革。通过“远程协同+同步讲解”的场馆连线,突破时空限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低头”转变为“抬头”、由“场外”深入到“场内”,身临其境感悟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教学实效性。2024年,学院与四川省仪陇县张思德纪念馆连线开展的校地一体化场景体验大思政课教学活动,覆盖学校31个专业、2270余名本科生,学生总体满意率达97.77%;与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合作申报的项目《赓续红色血脉 传承红色基因——长征精神沉浸式思政教育活动》,获评国家文物局、教育部2024年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介项目。积极探索沉浸式、交互式、生成式“虚拟仿真实验+深度学习”模式,着力将半自主式的人机合作变革为自主式的人机融合,推动人机关系由“区隔”转换为“互构”、使数智赋能由“尝鲜”进阶到“常用”。2023年,学院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上线省级一流课程1门,其“1234”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设计理念深度贴近时代脉搏和学生实际,实验人数达4280余名,总评分为4.8分,深受学生喜爱。
“五链”融合 形成大思政课育人新机制
学院围绕数智技术赋能场景体验式大思政课教学的任务清单,着重推进场馆基地链、师资队伍链、教学内容链、平台技术链、考核评价链的“五链”融合发展,形成大思政课育人新机制。采用“1+8+N”模式,即“1家牵头单位、8家连线场馆、N家实践基地”的总体架构,推进校内“常规的思政课”、校地“连线的思政课”和校外“行走的思政课”有机结合。开展数智化教学理念、AI赋能大思政课教学工具与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培训,提升教师运用新兴技术开展场景体验式大思政课教学的数智素养,锻造师资队伍链。通过远程协同性集体备课,院内教学团队与场馆基地兼职教师共同打磨形成专题教学内容体系。加大数智教学平台思政课教学内容更新力度,确保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主动融入区域数智技术赋能大中小教学研一体化变革的新赛道,加强DeepSeek与现有数智教学平台的融合创新运用,探索学院与场馆、基地、平台的合作新空间,夯实场景体验式大思政课教学的平台技术链。注重“多元主体考评”与“数字智能协助”的有机结合,形成“目标明确、考评规范、过程管控、结果运用、整改提升”一体化的闭环式综合考核评价链。
(作者:徐琴 兰桂萍 田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