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承载撼人心扉的历史记忆

4月4日,游客在参观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潘许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整理

进入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一幅由鲁迅美术学院师生精心创作的浮雕《关山万里展红旗》,瞬间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散发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幅浮雕以王震将军所写的“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诗句为线索,分为四个部分,将三五九旅那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第一部分回溯到土地革命时期,浮雕上三五九旅的前身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井冈山的崇山峻岭间穿梭奋战。战士们身着简朴的军装,眼中透出坚定与无畏,他们手持武器,与敌人展开激烈拼杀。陡峭的山峰、茂密的树林成为他们战斗的天然屏障,见证了他们的英勇无畏。浮雕上的每一处线条、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诉说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让人似乎能听到枪炮的轰鸣声和战士们的呐喊声。

浮雕的第二部分展现了三五九旅在陕北延安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场景。浮雕上,战士们“一手拿镐、一手拿枪,边生产、边战斗”。烈日高悬,战士们挥汗如雨,镐头在土地上挥舞,溅起阵阵尘土,劳动场面热火朝天。远处,是整齐排列的窑洞和开垦出来的农田,田野里麦苗随风摇曳,仿佛诉说着丰收的希望。一旁,战士们时刻保持警惕,手中紧握钢枪,时刻准备应对敌人的侵扰。

1949年11月29日,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在浮雕的第三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三五九旅改编后)来到了新疆阿克苏地区的荒滩野河之上。画面中,狂风呼啸,飞沙走石,战士们毫不退缩。他们扛着工具,牵着驮满物资的马匹,在这里安营扎寨。有的战士在搭建简易的住所,有的在勘察地形,准备开垦农田。脚下是茫茫的戈壁荒滩,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脉,他们即将在这里开启艰苦的创业之路,建立起最早的沙井子垦区,也就是如今的金银川镇。

最后一部分浮雕以1950年4月拍摄于草湖(今三师四十一团)的照片为原型,真实再现了兵团建设初期老军垦以人力代替畜力生产劳作的场景。浮雕中的老军垦个个皮肤黝黑,面容坚毅,他们拉着犁铧,一步一步艰难地在土地上前行。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却浇不灭他们建设边疆的热情。旁边有一些战士在播种、浇水,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为了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而不懈努力。

整个浮雕完整展现了三五九旅从井冈山一路走来,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的光辉历程。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跨越千山万水,在战火中淬炼,在劳动中成长。他们在沙漠腹地扎根,用双手开垦绿洲、建设城市。这幅浮雕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书,无声诉说着先辈们的奋斗与奉献,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传承先辈们的精神,为祖国繁荣和边疆稳定继续拼搏,书写新的篇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承载撼人心扉的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