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月
在祖国西北边陲,昆仑山北麓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交汇之处,镶嵌着一颗如羊脂玉般璀璨夺目的明珠——昆玉市。
“昆玉”之名,源自《山海经》中“昆冈出美玉”的美丽传说。“昆”取自巍峨雄伟的昆仑山,这条山脉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它如一条巨龙横卧大地,孕育了无数鲜活的生命,见证了这片土地上千年的沧桑变迁。“玉”代表着闻名于世的和田玉,其质地温润细腻,色泽纯洁无瑕,是大自然慷慨赋予这片土地的珍贵礼物,更是这片土地文化与财富的象征。“昆”与“玉”的完美结合,寓意着这座城市融合了昆仑山的雄浑气魄与和田玉的温润灵秀,既有坚韧不拔的钢铁意志,又蕴含着细腻柔和的似水柔情。
1949年底,解放军战士响应党的号召,怀揣着满腔热血与豪情壮志,义无反顾踏上征程。他们以血肉之躯横穿790公里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十八个昼夜,风沙如刀蚀骨,他们不费一枪一炮,和平解放了和田。之后,他们就地转业,放下钢枪,拿起坎土曼,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刻下了“沙海老兵”的忠诚印记。这支曾跟随王震将军南征北战的铁军,在和平年代毅然选择永驻边疆,开启了屯垦戍边的壮丽征程。
那时的昆玉,是一片荒芜的戈壁。沙丘连绵起伏,如汹涌的黄色波涛;狂风肆虐,黄沙弥漫,天地间一片混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夏季,烈日高悬,大地被烤得滚烫,仿佛一个巨大的蒸笼,要吞噬一切生命;冬季,寒风呼啸,如利刃割面,让人无处躲藏。
然而,就是在这风头水尾之处,战士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在沙漠中开垦出一片片绿洲,用汗水浇灌出一畦畦肥沃的农田。为了寻找水源,他们深入沙漠腹地,忍受着干渴和饥饿的双重折磨;为了建造房屋,他们不辞辛劳搬运沙石和木料。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住在简陋的地窝子里,吃着粗茶淡饭,但心中始终燃烧着一团希望的火焰,那就是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建设一座美丽的家园。
老战士王传德生前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那时候,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让这片沙漠变成绿洲。我们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只要能看到这片土地一点点地变样,我们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正是凭借着这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战士们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开启了昆玉市的建设篇章。
时光流转,如今的昆玉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你踏入昆玉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法国梧桐树,手掌大的绿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变迁。宽阔的马路两旁,鲜花竞相盛开,五彩斑斓,一幢幢现代化的建筑拔地而起,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昆玉市的文化,如沙漠中的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当地文化以军垦文化为核心,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风貌。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仿佛穿越时空。馆内陈列着当年沙海老兵们使用过的工具和农用机车,如锄头、镰刀、坎土曼、拖拉机等。它们虽已陈旧不堪,锈迹斑斑,却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还有战士们穿过的军装、用过的水壶、亲笔书写的信件等,每一件物品都承载着一段珍贵的记忆,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故事,诉说着他们的坚守与奉献。
在昆玉市的街头巷尾,能感受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民族群众在这里和谐共处,他们保留着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同时又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近年来,昆玉市围绕文化传承与创新,积极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十四师昆玉市音乐文化节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音乐文化节期间,借助北京援建的东风,相声专场、昆曲专场、音乐会、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术家齐聚昆玉。他们带来了精彩绝伦的文艺表演,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等,为昆玉市民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同时,昆玉市还举办了马拉松比赛、文化展览、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深入了解昆玉市的历史文化。
在文学创作方面,昆玉市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他们以昆玉市的发展变迁为背景,创作了许多反映军垦生活和民族团结的文学作品。广播剧《永不换防》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十四师昆玉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寒冰创作的长篇小说《拓荒》入选中宣部2024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昆玉市的独特魅力,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感受到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奋斗与梦想。
“昆玉市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昆玉市,了解这里的人们,了解他们的奋斗与梦想。”王寒冰说。
除了文化活动和文学创作,昆玉市还注重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地政府积极扶持文化企业,鼓励开发具有昆玉市特色的文化产品。比如,以枣木、胡杨木、和田玉为原材料的雕刻工艺品,工艺精湛,造型精美,颇具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以军垦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如印有军垦战士形象的T恤、钥匙链等,深受游客的喜爱,成为传播昆玉文化的重要载体。
昆玉的城迹,是书写在黄沙上的绿色史诗。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站在昆仑山巅眺望,这座兵团儿女用热血浇灌的城市,正将“屯垦戍边”的初心化作“铸剑为犁”的现代文明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