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记者 徐双燕 报道组 毛志成
4月3日,记者走进位于江贺公路沿线的浙江万里扬新材料有限公司看到,20台压铸机在不断产出铝合金材质零部件,只要100秒,就能生产出一件汽车变速箱壳体部件。“我们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变速箱壳体,月均产量30多万件。”总经理王峰介绍,目前产值达到16.5亿元。
由北向南,这条贯穿江山和贺村的公路两旁,是江山经济的“黄金走廊”。江山经济开发区干部周丽还记得第一次路过江贺公路,两边参差不齐塞满了大大小小、不同颜色的厂房,如今这些早已不见,而是变成一间间银白色四方规整的厂房。截至2024年,江山累计诞生6家产值突破10亿元的企业,其中5家分布在公路沿线。
江贺经济走廊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贺村木门产业的外扩发展,随即吸引了输配电、消防等相关企业入驻,工业中心镇撬动了平台的成长和塑形。随着近年来江贺经济走廊的整治搬迁,贺村如何重新确立“中心镇”的定位,在产城融合过程中重燃发展活力,集聚更多人口?
江贺产业的“贤内助”
3月31日一大早,园区服务“管家”罗河进匆匆走进贺村镇莲华山产业园,他要为江山市新瑞塑胶有限公司申请的设备更新补贴办理验收。
作为20多年塑胶“老企业”,新瑞塑胶在2023年和20多家企业一起从江贺公路旁搬迁进莲华山产业园。乔迁以后,厂房焕然一新,12米高的新厂房内,崭新的一体化注塑机一字排开,给水产品、鱼缸产品等多条流水线同时运转,工人们在一旁将产品贴上标签、打包封装。
“企业搬迁,我们刚好技改扩张,新引进3000万元电驱动新设备,还延伸了产品链。”公司副总经理吴标说。
初始,江贺公路沿线并没有工业园区。上世纪80年代,以木门为代表的江山本土产业在贺村发展壮大。鼎盛时期,“家家办厂”让贺村成为名声在外的华东木材交易市场。为寻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些企业离开贺村向江贺公路沿线集聚,形成了这片占地20平方公里的经济走廊。然而,经多年发展,沿线村企混居、产业布局杂乱、公共配套滞后,按近年浙江省亩均标准,该区域企业达标率不到10%。
2023年,江山市开展低效工业用地整治,腾退并搬迁了公路两侧的300多家企业。这片地块被划入江山经济开发区的管辖范围,贺村在培育经济走廊的使命圆满完成之后,转型为安置腾退企业的核心平台。
“莲华山产业园是江山目前面积最大的小微企业园,用来收储一批有技术、有前景的小微企业,与江贺经济走廊发展高新产业的定位相互支撑、补充。”前江贺专班实施成员刘善祥介绍,预计今年所有搬迁签约企业将全部验收并恢复生产。
如今,贺村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并配套上下游产业,重新找到了发展方向。
4月1日,记者从贺村互通桥下了国道,向北驶上江贺公路,在毗邻江山经济开发区的丰益村,贺村木材深加工园区建设项目便映入眼帘。
2001年,加工园落户丰益村,主要负责木材粗加工,为门企提供原材料。20年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直翻246倍,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