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李雯 通讯员刘宁 王鹏
近日,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某村村头发生了令大家意想不到的一幕:村民老宋用钩机将自己亲手栽种,每年都硕果累累的几十棵桃树连根拔起,并用三轮车拉走。此外,老宋还在和自己因种地纠纷闹上法庭的老付的配合下,将自己家从老付塑料大棚顶部通过的三相电线全部剪除。老付也将自己安装在塑料大棚旁边木桩上对着老宋家每天“欢快鸣叫”的驱鸟器和“照妖镜”清理掉。期间,老宋和老付还亲密交流,言谈甚欢。
对此,当地百姓啧啧称奇,实在搞不明白这对斗法多年的老冤家咋就一夜之间冰释前嫌,握手言和了?
老宋与老付均系昌黎县某村村民,七八年前,老宋家宅基地与老付家承包地紧邻,两家本来并无宿怨,老付出于好心,还曾为了老宋生产生活方便允许老宋就近从自家大棚顶部连接了三相电线。后来,老宋在老付家大棚南侧紧邻两家边界种植的桃树已生长多年,有的甚至高达5米,树枝对大棚的通风采光产生一定影响。
双方沟通未果后,心生怨恨的老付就在自家塑料大棚旁边高高的树桩上架起高分贝“驱鸟器”,对着老宋家展开二十四小时“电磁战”。老宋不甘心被老付“火力压制”,就用家里自来水管道对老付的塑料大棚所在地实施“水攻”,自来水顺着低洼的地面流向老付的承包地,给老付出行造成很大困扰。与此同时,老宋从老付家塑料大棚顶部连接过来的三相电线,因年久失修日渐松弛,距离老付家大棚顶越来越近,随时可能因电线短路威胁老付家生命财产安全。
随着双方矛盾不断升级,积怨越来越深,多次剑拔弩张。村干部虽多次介入,无奈双方互不相让,只能无功而返。当地派出所干警也曾多次现场解决冲突,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始终收效甚微。眼看双方边界成了随时可能爆炸的“火药桶”,村民无不为之捏了一把汗。
后来,实在不能忍受“高压线”整日悬在头顶的老付一纸诉状将老宋告上法庭,要求法院做主为其排除妨害。
2024年12月,一审法院经审理依法判决老宋将紧挨老付塑料大棚的果树刨掉,问题表面看得到了部分化解,但因老宋关切的“驱鸟器”和“照妖镜”未能清除,老付关心的“头顶”高压线问题也未能解决,两家的矛盾更深了,于是宋某向秦皇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接到上诉状,二审主办法官谢益对案件进行了深入分析。看似普通的邻里纠纷处理稍有不慎,极易可能出现“民转刑”流血事件。如果图省事儿机械办案,看似依法判决,根子上的问题实际上难以得到解决,甚至有可能使双方积怨更深。对于乡土熟人社会中的矛盾纠纷,作为法官如果就案办案,不仅不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办案效果,甚至有可能使当事人间形成几代人都难以消解的隔阂,成为“世仇”。最好能通过思想疏导的方式调解结案,从根本上化解矛盾。
3月18日,谢法官对案件进行了依法审理。考虑到双方比邻而居,因种地形成的矛盾,既影响农业种植,又影响双方关系和谐,本着睦邻友好原则,谢法官着手进行调解,刚开始双方互不相让。谢法官敏锐意识到,表面看双方存在一定的利益纠纷,根子上主要是双方内心深处的面子问题,哪一方也不愿因主动“退让”而被老伴儿抱怨,被村民“小瞧”。于是,谢法官结合自己在农村生活的经验,把双方当事人当亲人和朋友,拉近双方的心灵距离,与老宋和老付话家常,先通过背对背的针对性思想疏导,打消其“让步就是丢人没面子”的心理误区,劝导他们让步是相互的,和睦相处是格局,不存在丢面子的问题。随后,又从邻里关系、法律规定、乡土人情、公序良俗等方面做工作,经过细致沟通和艰苦调解,最终双方当庭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宋某同意清除付某大棚上的三相电线,付某找专业电工予以积极配合。宋某将付某大棚旁边的桃树清理,方便付某进行正常的大棚养殖生产。付某承诺清理驱鸟器,自愿退还宋某当初接通电缆时的各项费用并当庭支付对方。
双方均表示,以后将以邻为善、相互包容、和睦相处,以大局为重,永作好邻居。至此,双方因排除妨害一案产生的所有纠纷全部解决,一场因琐事导致的八年宿怨圆满化解,人民法官成就了一出“案结事了人和”双方都满意的现代版“六尺巷”,提升了司法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