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曹庄的千年守望

转自:南湖晚报

  ◎秀州印迹

  N张建华

  在嘉兴东南,高铁新区的东侧,一座名为曹庄的古镇静卧于水网之间。市河蜿蜒,砖桥斑驳,青瓦白墙的倒影在涟漪中碎成粼粼往事。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街一弄,都浸染着唐末风云与吴越烟雨,更镌刻着曹氏三代名将——曹信、曹圭、曹仲达的魂脉。

  唐末乱世,狼烟四起。曹信以临平镇将之职,戍守浙北要冲,与钱镠并称“杭州八都”创始豪杰。他“慈惠及民”,在兵戈中护一方安宁。民间传说他得神人托梦,预言其子将承“两千石”之禄,遂为家族命运埋下伏笔。

  乾宁三年(896年),曹信之子曹圭因拒敌有功,授苏州刺史。功成身退后,他择嘉兴东南荒僻之地,“筑南厅北堂,大厦巨构”,率族人解甲归田。从此,“曹庄”两字镌入江南版图。曹圭深谙兵法,将族人分驻北曹、南曹、东曹,形成犄角联防之势。史载曹氏父子治军时“渔舟作鹿砦,竹篮运粮秣”,将兵法智慧融入民生,形成独特的“军屯共生”模式,为集镇雏形奠定基础。乱世中,盗匪不敢犯,商旅渐聚,市河两岸茶肆、粮仓次第兴起,水乡集镇雏形初现。

  至孙辈曹仲达时,曹氏已历三代将门。他原名弘达,避讳改“仲”,承祖辈骁勇,更添文韬。吴越国“保境安民”的国策下,彼时的曹庄,市河宽阔,湖心岛杨柳拂堤,砖桥连缀南北街巷,俨然“井”字格局的繁华水市。曹氏族人耕读传家,商贸兴盛,延续了先祖护佑乡梓的遗风。

  明清县志里的曹庄,已然褪去军事棱角。然而,历史的刀锋总与温柔的水乡相伴。1860年太平军席卷,曹庄南厅北堂付之一炬。太平天国战火中,流离失所的百姓沿市河两岸搭建起南北街市,茶馆酒肆的灯火取代了烽燧狼烟。1938年日军铁蹄踏碎集镇安宁,两百余间屋舍化为焦土,市河血染,却摧不毁深植地脉的生机,曹庄人如芦苇般坚韧,战后幸存者在瓦砾中重建29家店铺,豆腐坊石磨与运河漕船再度唱和。茶馆豆腐铺的烟火气,再次从青石板缝中升起,见证着集镇从疮痍中复苏。

  今日的曹庄,高铁穿境而过,槜李湖碧波荡漾,清华附中嘉兴学校书声琅琅。古镇正在现代化浪潮中华丽转身,却始终未忘曹氏三代将魂与百姓共守家园的契约。从武勋世家的刀光剑影到市井烟火的生生不息,完整呈现了曹庄作为江南文明活化石的独特价值。其军事智慧与农商文明的迭代转化,恰是中国基层社会千年变迁的微观样本。

  新世纪曙光初现时,这座千年集镇走进了美丽的“时光琥珀”中。3月的征收签约仪式上,89岁的姚松祥抚摸相伴多年的铁锅,如同触摸着整个集镇的年轮。征收工作人员手中的测绘仪扫过西木桥港,数字化的经纬线正与曹仲达当年丈量圩田的麻绳重叠。快速路高架桥的钢构阴影里,正在崛起的嘉兴至枫南市域铁路曹庄站,恰似当年曹信布阵的现代演绎。这场始于唐末的烟火人间,正在续写新的篇章。

  曹庄的故事,是武将解甲归田的史诗,亦是江南水镇与乱世博弈的缩影。曹信的铁骨、曹圭的远见、曹仲达的韬略,早已化作市河的水声、老街的苔痕,与一代代曹庄人血脉相融。当槜李湖畔新柳抽芽时,仿佛仍能听见千年外的金戈之声,与今日的市井喧哗,共谱一曲不朽的守望长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曹庄的千年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