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为深入推进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在市司法局和市监狱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杨浦区司法局、未成年犯管教所于4月1日联合开展全市首次女性社区矫正对象入监在刑意识教育。
活动针对涉赌、涉诈等具有较高再犯风险的罪名,筛选了25名女性社区矫正对象参加,通过监房生活实景体验、在押人员“面对面忏悔”、改造行为规范实训等教育体验活动,让她们零距离感受监禁状态下的限制与约束,切实加强在矫意识。
✦
•
✦
场景一:入监教育
上好在刑意识“体验课”
走进监区,一道道沉重的铁栅栏与狭小封闭的监室,让社区矫正对象们神情严肃起来,有好奇、有紧张、有畏惧,更多的还是不安和忐忑。来到指定的监室,她们按照口令正襟端坐,认真观看教育片《树立正确的改造观》,并在监区民警的指导下,学习整理内务。
社区矫正对象小张羞愧地表示:“看到监舍里叠成豆腐块的被子,想到自己经常忘记点名,还时常需要社工老师提醒,现在才真正明白:法律的红线不是弹簧,没有伸缩的余地,自由不是理所当然的,是需要用遵守法律去守护的。”
场景二:队列训练
上好令行禁止“纪律课”
“注意脚跟并拢角度”教官边示范边讲解:“规范化训练培养的是令行禁止的纪律意识”。通过体验监狱标准化的行为训练流程,使社区矫正对象们更深入地了解监狱监禁刑与非监禁性刑罚的区别,珍惜社区矫正机会,强化自觉接受监管的意识。
场景三:现身说法
上好认罪悔罪“现场课”
两名服刑人员声泪俱下地诉说着自己如何被虚荣心蒙蔽双眼,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轻易地越过了法律的底线,无颜面对自己年迈的父母,愧对信任自己的朋友伙伴,整日生活在愧疚和自责的痛苦之中。
安静的教室内,每一名社区矫正对象的情绪都仿佛被那抽泣声所牵引,脸上的表情逐渐凝重,想到自己还有家人的陪伴,仿佛触及到她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眼中逐渐泛起泪光,如若不珍惜矫正机会,等待她们的将是失去自由,与亲人、孩子分离,忍受身心的双重煎熬。
社区矫正对象小刘眼眶湿润道:“今天站在监狱的铁窗前,突然意识到这堵高墙隔开的是两个世界。就像民警说的‘自由的重量,往往在失去时才能称量’”。
自2024年以来,杨浦区司法局持续推进社区矫正对象入监在刑意识分类教育,充分发挥特殊场所功能优势,制定个性化矫治菜单,建立常态化教育模式,整合各方资源力量,构建多元化教育帮扶体系,在统筹推进监狱改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工作一体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和新突破。
先试先行,打造在刑意识教育基地
先后联合五角场监狱、未成年犯管教所建立社区矫正对象在刑意识教育基地。经过实地调研、方案制定、对象筛查、组织实施、跟踪反馈,逐步形成常态化入监在刑意识教育工作模式,为构建多元化分类教育矫治体系探索了新的有效路径。
分类教育,制定个性化矫治菜单
充分考虑到社区矫正对象的多样性,通过对象筛查和分类研判,精准识别新入矫对象、重点重要对象、不服从日常监管对象以及不同罪名、不同性别社区矫正对象的差异化需求,制定个性化的矫治菜单,确保教育内容贴合实际,教育效果深入人心,有效提升教育矫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实效,建立教育效果反馈机制
重视教育效果的评估与反馈,把握时机,第一时间开展个别教育,巩固在刑意识教育成果。同时,通过问卷调查、面谈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社区矫正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估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做好入监在刑意识教育“后半篇文章”。
来 源|杨浦区司法局
编 辑|冯小瑜
校 核|季佳庆
责 编|袁 琳
审 核|徐连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