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文博日历I集齐春夏秋冬!这件梅 瓶让黑白书画“立体”起来了

转自:国家文物局

如果你是大宋民窑工匠

给你出道大难题:

如何在陶瓷器物上

让—幅黑白书画“立体”起来?

答案就在这件文物上

多种技法于一身

这幅黑白书画“立体”起来了

水墨勾勒的花草

水波纹中的“春夏秋冬”

都被描画在—件瓶子之上

仿佛—幅黑白书画“立体”起来了

通体施白釉

从小口到圆肩,丰满圆润

从腹部到圈足,又变得苗条清瘦

宛如—个亭亭玉立的美人

优雅,实在是太优雅了

 其实,这件瓶子是

白釉“春夏秋冬”瓷梅瓶

既有书,又有画

是除了唐代长沙窑外

极少有文字装饰的瓷器品类

梅瓶,因口小仅容梅枝而得名,最主流的用途 就是作为酒具,还可以用于插花或作为摆件在 家中陈设。

它的“优雅”秘诀来自 采用了多种技法于—身 先以划花勾勒花草轮廓

划花,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 。在尚未干透 的陶瓷器表面用木刀、竹条、铜铁制器等尖状 工具浅划出线条状花纹。

再用剔花工艺分层雕刻花叶、草叶纹

剔花,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 — 。刻好纹饰 后,把纹饰以外的部分剔去,有留花剔地和留 地剔花两种,出现于磁州窑。

最后以含铁量较高的黑彩填充主体纹样

尤为精妙的是

用刀锋在黑色釉面刻出“春夏秋冬”

并划以水波纹衬底

剔除部分黑彩后露出了白胎

形成浅浮雕的效果

就像书法创作中的“⻜⽩”

“⻜⽩”指在书法创作中, 笔画中间夹杂着丝 丝点点的白痕 ,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 ,故称 其为“⻜⽩”。

既传承书法艺术的留白意境

又通过梅瓶曲面实现了“移步换景”

“春夏秋冬”四季轮回集于“—瓶”

实在妙哉!

黑白极简美学+“接地气”

中国古代北方最大民窑体系

这件白釉“春夏秋冬”瓷梅瓶 是磁州窑系民窑佳作

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 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带。宋 代,磁县叫磁州,因而得名。

磁州窑首创白地黑花的技法

这件白釉“春夏秋冬”瓷梅瓶

便采用了此种技法

因此又得名

白地黑花刻“春夏秋冬”梅瓶

△从左至右为:宋·白釉“春夏秋冬”瓷梅瓶,河南博物院藏;宋·磁州窑白地黑花“清沽美酒”瓶,上海博物馆藏;宋·白地黑 花猴鹿图瓶,故宫博物院藏。

此外,磁州窑还有—个重要特点

追求实用与美学的统一

所生产的瓷器非常“接地气 ”

不仅主打日用器皿

老百姓需要什么 ,他们就生产什么

如瓶、碗 、盘 、枕等

△左为金·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右为元·磁州窑白 地黑花人物双兔纹罐 ,均为故宫博物院藏。

而且符合生活习惯

例如,纳凉的瓷枕

有符合人体工学的弧面设计

△北宋·磁州窑马戏图瓷枕 ,故宫博物院藏。

白地黑花的黑白极简美学

饮食起居之间的民间智慧

使得磁州窑成为

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

藏着“变与不变”的智慧

时至今日

磁州窑的窑火仍在延续

其中藏着“变与不变”的智慧

不变的是传承的初心与坚守

变的是对磁州窑的创新

将磁州窑传统技法融合当代审美习惯 开发茶器、咖啡杯 、摆件等日用品 ↓

利用磁州窑传统的化妆土进行自然窑变 研发新的烧造技术“斑影”↓

将磁州窑元素融入现代家居设计 让黑白极简美学融合生活↓△磁州窑台灯

当我们凝视这件梅瓶

看见的

不仅是黑白美学和四季轮回 更是磁州窑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文博日历I集齐春夏秋冬!这件梅 瓶让黑白书画“立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