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太极集团
名医入渝暨国药太极第三届科技创新大会以“正源出新 智创共赢”为主题,聚焦产学研融合创新、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突破、智能技术驱动研发、临床循证体系构建、智能制造升级等中医药行业前瞻性议题。来自产、学、研、医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各项议题,多维度展开对话,深度解码中医药高质量发展路径。
本场主题沙龙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士林主持。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晖、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陆兔林、ISO/TC249中医药技术委员会荷兰副主席林浩然、ISTA国际种子检测协会先进技术委员会主席Bert van Duijn专家出席,围绕“中医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主题共同探讨,分享真知灼见。
Bert van Duijn教授强调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需聚焦优质种子培育,优先筛选高产、高活性成分、抗病性强且性状稳定的品种,通过标准化流程和数字化管理确保种子均一性并优化育种至田间全链条环节,降低资源投入,构建“小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模式,以技术赋能产业链,助力农民提升终端产品质量。
陆兔林教授提出中药饮片产业需以“工艺革新+政策协同”双轮驱动:工艺端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推进智能化炮制;政策端依托2025版《中国药典》强化全链标准,通过饮片文号管理、药食同源开发及地域资源整合优化生态。他还建议以“优质优价”激励创新,运用药物经济学推动AI质检规模化应用,破解传统经验与技术融合不足、标准执行不统一等难题,产学研协作,延伸标准化至辅料、工艺等环节,构建数据与政策联动的智能体系,支撑中医药全球竞争。
曹晖教授指出,拟于今年10月正式实施的2025版《中国药典》聚焦中药饮片质量安全,通过强化重金属、农药残留及辐照检测标准体系,新增400项专项标准。值得关注的是,该版药典首次建立中药饮片分类保质期管理制度,结束了中药饮片无明确有效期标注的历史。新版标准体系立足传统汤剂应用特点进行框架优化,构建起动态标准修订机制——近十年来已累计完成500余项标准修订。未来,将通过融合传统性状鉴别与现代理化分析技术,推动中药产业实现科学化转型升级。当前,国家药典委员会正通过全国巡回宣贯培训会及多元化指导方案,推进新老标准有序衔接,全面规范中药饮片生产、储存全流程管理,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林浩然教授指出,ISO/TC249中医药国际标准作为中药全球化的关键纽带,正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欧洲既有的本土植物药标准,ISO通过整合23国共识,历时十年构建起涵盖中药原药材、中药制成品、针灸等领域逾百项标准化体系。其中由荷兰主导制定的中国复方颗粒国际标准获得德国、法国等成员国支持,成功填补了复合型中药制剂的国际标准化空白。这一标准体系不仅为中药出口提供了权威技术认证,更与欧洲传统植物药标准形成衔接,有效打通了欧洲市场准入通道。在近期于荷兰举办的ISO/TC249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上,植物药标准协同发展成为核心议题。ISO通过技术互认与产业协作、标准共建与市场互通等方式,正加速推进中药国际标准体系扩展,并助力更多中药以标准化路径参与全球医药市场竞争,强化中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
针对中草药种质资源方面,陈士林院士表示,研究团队已参照英国皇家植物园经验在北京建立中草药种子库,保存中草药种质资源。然而行业当前仍存在两大核心挑战:一是种质资源系统性保存体系尚不健全,二是资源鉴定评价标准体系构建滞后。问题的解决之道,一是构建"国际经验本土化、传统资源现代化"的双轮驱动机制;二是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双管齐下打通种质资源从保存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最终实现种质资源从基础保存向高附加值开发利用的战略转型。
本场沙龙,国内外专家围绕种质资源保护、饮片工艺革新及ISO标准制定展开研讨,提出建设数字化种子库、借助AI智能化中药生产、衔接2025版《中国药典》强化全链条标准、借力ISO国际标准推动复方颗粒等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等思路方法,为中药行业更加规范、高质量地发展提供了指引,同时也为国药太极中药产业升级提供了方向。
(重庆中药材公司供稿)
(转自:太极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