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向新向智,“汽车皖军”挺进下半场

  抢抓产业格局大调整的机遇招大引强,安徽集聚了奇瑞、江淮、蔚来、大众、比亚迪等多家整车企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半场”表现不俗。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我省正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和生态构建等多维度策略,加速从“电动化上半场”向“智能化下半场”跨越。

  破围出圈,“汽车皖军”引跑全国

  近日,为期两天的2025长三角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需对接会在宁国市召开。长三角地区重点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行业协会、省内外部分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各地工信部门以及宣城市和宁国市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等参加会议。

  “搭建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链要素对接平台,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推动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化、高质量发展。”会上,省工信厅副厅长施力表示,近年来,我省抢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持续巩固和扩大汽车产业发展优势,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全面推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数据表明,2024年,我省汽车产业规模跃升、转型加速、出口扩围、质效提升,实现汽车产量357万辆,同比增长43.3%;新能源汽车产量168.4万辆,同比增长94.5%;汽车出口146.4万辆,同比增长27.7%。全国每9辆汽车、每8辆新能源汽车、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双双位居全国第2位,汽车出口居全国首位。今年前2个月,我省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实现44.5万辆和23.4万辆,位次进一步跃升,双双成为全国第一,成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从上世纪60年代第一辆汽车下线,到目前集聚7家整车企业、拥有规上零部件生产企业2800多家,安徽汽车产业的崛起,得益于深耕创新。新能源汽车产业通过多年发展,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合肥、芜湖的整车制造,宣城的汽车零部件配套,各展所长,也为G60科创走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就宁国市而言,经过40余年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之一,全市八成以上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都与高校院所合作,打造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中鼎研制的电驱动系统油封能够满足高达2万转的双向高速旋转的要求,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亚新科已成为亚洲第一家、全球第二家实现量产无飞边皮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保隆生产的气门嘴在全球细分市场排名第一,排气尾管件、平衡块产销规模全球前二……隐形冠军佳讯频传,反映“汽车皖军”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深耕”。

  产业协同,打造全国汽车产业核心集聚地

  汽车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市场规模大,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充分体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据了解,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持续集聚壮大,产业基础和协同配套优势日益明显,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完备的产业生态,在全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024年,三省一市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约30%,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比重约40%,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核心集聚地。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上海市松江区科创发展办公室主任陈超介绍,作为中国汽车产业集群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完备,G60科创走廊九城市汽车产业链企业目前超4000家,包括江淮、蔚来、比亚迪、奇瑞、零跑、合众、吉利等众多整车企业,也有保隆汽车、福田采埃孚、柯马(中国)等配套企业,共同组成了万亿元的汽车产业版图。

  “‘智能网联+新能源’正成为汽车行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肩负着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的历史使命。”宣城市委主要负责人介绍,作为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该市成立汽车零部件产业推进组,锚定“千亿产业”发展目标,着力推动传统燃油汽车零部件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加快建设长三角汽车零部件智能制造基地,争做长三角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的“合伙人”。截至目前,宣城市汽车零部件企业超700家、年产值超850亿元,已经成为安徽省三大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之一。

  汽车供应链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甲方乙方关系”,而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产需配套、创新研发、人才支撑、金融服务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携手合作。会上,有关地方政府与汽车产业投资商签订了项目落地协议,总投资72.8亿元的11个项目精准落地。会上还依次进行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金融链合作签约,合计签约金额达17.2亿元,协议培育人才约1000人。

  生态构建,助力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汽”势如虹的安徽汽车产业,高歌猛进的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同样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汽车“安徽造”如何领跑“下半场”?

  我国汽车产业当前正处于“技术突围”与“地缘风险”交织的关键节点,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关税壁垒和技术壁垒增多,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国际化进程、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等方面风险增加。另一方面,“内卷式”竞争仍在延续,技术迭代速度加快,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持续下降,汽车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我们要加强区域合作、行业合作,加快构建区域联动、产业链配套协作、资源要素集聚赋能的集群生态,共同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施力表示。

  长三角区域集聚了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汽车学科强校,拥有上汽、江淮、奇瑞、吉利、理想、蔚来等车企,产学研协同发展优势显著。在政策的引导下,三省一市围绕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关键领域正在构建全产业链的4小时产业圈,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域。

  技术创新驱动抢占智驾技术高地,端到端自动驾驶架构成为突破方向,通过简化系统架构提升复杂场景应对能力。随着汽车智能化深入,芯片成为产业新核心,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推动车规级芯片研发,构建“软件定义汽车”的竞争力。

  培育打造智能网联应用新场景,有助于吸引产业链企业集聚发展。我省已出台《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明确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目标,并推动合肥入选国家级“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开放测试道路超2500公里,发放测试牌照241张。合肥滨湖新区已开展自动驾驶出租车试点,市民可通过小程序体验无人驾驶服务。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将坚持以集群理念抓产业,把推进创新引领、产需互补、产融结合、产教融合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与长三角地区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施力表示。(记者 张敬波 罗鑫)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向新向智,“汽车皖军”挺进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