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眼睛是“脑梗”的放大镜?医生说:眼睛若有这4个异常,及时就医

你能想象吗?眼睛,这个我们用来感知五彩世界的器官,竟可能成为脑梗的“预警信号灯”。一位眼科医生曾说过一句话,初听让人脊背发凉,细品却无比在理:有些人的脑梗,其实是从眼睛发出“求救信号”开始的。

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脑梗似乎总是突如其来,要么瞬间让人半身麻木,动弹不得;要么导致口歪眼斜,面容扭曲。但实际上,身体早就悄悄发出了预警,只是我们常常对这些信号视而不见。而眼睛,这个最容易被忽视的“喊话通道”,正默默地传递着关键信息。别看眼睛只是一个视觉器官,它背后却连接着大脑最重要的血管网络。尤其是视神经后方的那一段,一旦血流出现变化,大脑那边马上就会有所反应。

不少医生在长期观察中发现,一批脑梗高危人群在发病前,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短暂视觉黑蒙”或“突然视物模糊”的情况。这些症状看似轻微,常常被人们归结为用眼过度、血压不稳,或者简单地认为是年纪大了,视力自然下降。可谁能想到,这其实是“眼动脉供血不足”发出的强烈警报。

有一种名为“短暂性黑视”的现象格外典型。想象一下,你正正常地看着周围的一切,突然眼前一黑,整个世界陷入黑暗,不过短短几秒钟后,视力又奇迹般地恢复了。这看似没啥大不了的小插曲,实则暗藏危机。它很可能是视网膜动脉在短时间内被微小血栓堵住了,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突然有辆车横在路中,虽说只堵了半分钟就开走了,但这条道路的危险系数已然大幅飙升。美国国家神经疾病研究中心曾对一批出现短暂性黑视的患者展开跟踪调查,结果令人震惊:他们在未来一年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脑梗)的风险,竟是正常人群的5.7倍。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病例中,近70%的患者此前并没有明确的高血压或心脏病史。这意味着,这类眼部信号很可能是“首发症状”,是身体发出的第一个求救信号,然而却被无数人当作普通的“眼花”给忽略了。

生活中,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有人一边嘟囔着“最近老是看不清东西”,一边却依旧捧着手机,沉浸在各种信息和娱乐中,玩到深夜也不停歇,还以为是近视度数又加深了。可实际上,有些人眼中的模糊并非是屈光问题那么简单,很可能是“视野缺损”的前兆。视野缺损可不是眼前某一块区域完全变黑看不见,而是眼睛的某个特定区域对光的感知能力明显下降。尤其是当一只眼睛正常,另一只眼睛出现问题时,大脑会自动“补全”画面,让人误以为一切正常。这种现象在脑供血不足时极为常见,特别是当影响到枕叶、顶叶这类视觉中枢区域时。

曾经有一位50多岁的公务员,一开始只是感觉右眼看东西时,总有一种被“遮挡”的感觉,但去检查视力,各项指标又都正常。他只当是自己年纪大了,身体有些小毛病很正常。可没想到,仅仅三个月后,他就突然晕倒在办公室,紧急送医后被确诊为左侧大脑中动脉梗塞。这时他才恍然大悟,原来之前那隐隐约约的“遮挡感”,竟是脑供血出问题的信号,只可惜发现得太晚了。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却可能致命的信号——“眼球活动受限”。这个专业术语听起来有些晦涩,其实很好理解。比如当你想转动眼球看向某个方向时,却感觉眼球好像不听使唤,怎么也转不过去,同时眼眶周围还酸胀不适,或者眼皮跳动得格外明显。这种情况往往是颅内动脉痉挛、颅神经受压的外在表现。特别是在脑干区域,如果出现小范围梗塞,可能一开始根本不会有肢体方面的症状,最早受到影响的就是动眼神经的控制能力。

曾有一位35岁的程序员,连续熬夜加班了整整三天,突然跟同事说自己“往右边看的时候,眼睛有点卡,不太顺畅”。同事们一开始都以为是长期久坐,颈椎压迫导致的,没太当回事。可谁知道,他被紧急送往医院做CT检查后,竟发现是小脑供血区出现了轻度缺血发作。幸运的是,由于送医及时,他得到了有效的救治。但在现实中,像他这样能够凭借眼球发出的信号,及时躲过一劫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此外,“眼前飘物”的变化也不容忽视。很多老年人都有飞蚊症,眼前时不时会有像蚊子一样的黑影飘动,这在正常情况下倒也无需过于担忧。但如果在短时间内,飘物的数量突然增多,原本淡淡的黑影颜色变得更暗,或者形状变得像杂乱的“蜘蛛网”,又或是弥漫的“烟雾”,那就一定要提高警惕了。这种突发性的玻璃体异象变化,极有可能是视网膜缺血、玻璃体后脱或者微出血导致的。要知道,视网膜的血管和脑部微血管结构极为相似,如果视网膜频繁出现问题,那脑部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多半也不太乐观。

英国剑桥大学曾进行过一项为期三年的临床观察,专门对比眼底血管异常与脑部血管事件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那些有视网膜微出血、微动脉瘤、动静脉比值失调的患者,在随访期内脑梗死的发病率比正常组高出28%。这一数据十分醒目,它清晰地表明:眼底就像是一扇窗户,眼睛出现问题,很可能意味着大脑里也不太平。如今,医生们在做视网膜OCT、眼底照相这些检查时,很多时候可不只是为了查看眼部疾病,更是把它们当作脑血管健康的“预演”,用来提前发现潜在的脑血管问题。

眼睛的功能远不止于让我们看见这个世界,它更像是一个“脑部健康的放大镜”。人眼球后面的那条视神经,外面包裹着一层神经髓鞘,无数血管在其中穿梭,与脑组织共同使用同一套营养供血网络。一旦血压出现波动、血脂异常升高,又或是心率变得紊乱,这个区域往往是最先受到牵连的。而且与脑组织不同,眼睛出了问题,大多数人都能明显感觉到异样。关键在于,当这些异样出现时,我们是否愿意停下来,认真思考一下原因,或者及时前往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在眼睛出现异常时,第一反应不是重视,而是习惯性地将其归咎于“太累了”“老花眼了”“天气太干燥了”等无关紧要的原因。殊不知,这些自我安慰的借口,恰恰让我们错过了最佳的就医时机。有医生统计过,超过六成的脑梗前兆,其实都在视力、眼球活动或者眼底血管等方面有所体现,只是我们从未将这些异常与脑梗联系起来。

既然眼睛的这些微妙变化可以作为脑梗的早期信号,那有没有可能开发出一套“以眼查脑”的快速筛查系统,通过分析眼科数据来预测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呢?实际上,医学界已经在积极探索这个方向。近年来,人工智能识别技术逐渐应用于眼底图像分析领域。通过训练强大的模型,让它能够精准识别眼底血管的走形、微出血点的位置、动静脉比率的变化,以及黄斑中心反光等关键指标,再结合个体的年龄、基础病史等信息,就可以初步预测一个人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国外的Google Health、DeepMind等团队已经对这项技术展开了初步验证,在对数万个眼底图像数据的分析中,预测脑卒中风险的准确率达到了87%以上。这种方法不仅无创,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痛苦,而且相比传统的血管造影、CT等检查手段,成本要低得多,特别适合在基层社区进行大规模筛查。虽然目前这项技术距离广泛普及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它已经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明确的方向:未来,诊断脑部疾病,或许不一定非要直接检查大脑,通过观察眼睛,就能提前揪出潜在的风险。只要我们开始重视这些“看似不重要”的视觉变化,或许就能在那短暂的黑蒙、轻微的模糊,或是眼球转动的不灵中,成功挡住真正的大病来袭。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眼睛是“脑梗”的放大镜?医生说:眼睛若有这4个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