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推进农业强国建设

转自:天津日报

  日前,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出要求。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体现,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创新的管理理念,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优化以及生产过程的可持续性的新型生产力。它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着农业范畴内通过采用突破性技术、创新性重组生产资源以及农业深层次转型升级所孕育的前沿生产力。它是以科技创新为基本驱动力,摆脱传统依赖资源、人力、资本投入的农业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农业生产力质态,由农业技术革命性突破、农业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农业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以全面绿色转型为形态特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力量保障。

  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三要素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新型农业劳动者、新型农业劳动工具、新型农业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

  新型农业劳动者,是在传统农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备专业技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劳动者,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主体力量。与传统劳动者相比,其特点体现为从“体力主导”转向“智力主导”;强调人才的专业化、复合化与创新性。其培育主要聚焦两大类人才,一是致力于以科技创新驱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从事农业原创性、突破性科技创新研究的农业科技工作者。该群体主要承担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例如基因编辑育种、农业AI算法开发等。此类人才的培育需构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动体系,通过科研项目倾斜、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创新效能。二是能够熟练掌握并应用新型科技成果的职业农民,包括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农民的培育主要侧重市场分析、品牌运营能力;专业技能型农民的培育主要强化无人机植保、智能温室管理等实操技术;社会服务型农民的培育主要侧重发展农业经纪人、乡村文旅策划等新兴服务职业。

  新型农业劳动工具,是指在农业生产中,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尤其是机器人技术、物联网、自动化装备等,对传统农业工具进行革新和升级,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农产品品质的生产工具,作为农业生产力革新的核心载体,其本质是通过技术集成实现农业生产范式的结构性变革。与传统劳动工具相比,其特点体现为从“机械替代人力”转向“智能替代经验”,依托数据、算法与自动化重构生产流程,强调对农业前沿科技的转化与应用,通过关键技术创新提升要素生产率,如智能化的农机装备、北斗导航的无人插秧机、集成化的农业管理系统等,不仅极大解放了人力,还提高了农业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智能化、精准化。

  新型农业劳动对象,是指除了传统的土地、种子、农作物等之外,还包括了水域、草地、沙漠等更广阔的国土空间,以及细胞工厂、植物工厂、人造食品等新兴领域,与传统劳动对象相比,其特点体现为从“单一资源开发”转向“全域资源整合”,突破传统农业边界,探索新兴领域;强调培育拓展涉农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科学布局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拓展农业生产的空间。如基因编辑作物能够筛选培育出抗病虫害、高产、优质的新品农作物;垂直农业能够利用多层立体种植技术,在有效的空间实现多种作物同时培育。新型劳动对象拓展了农事活动的范围,助力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对新型农业劳动者、劳动工具及劳动对象三者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跃升。

  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须坚持因地制宜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间地形气候、资源禀赋千差万别,而农业发展受土地状况、自然环境及生态定位限制,这就决定了各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路径并不唯一。无论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或是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孵化,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紧密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开展。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要有所选择、有所不为,才能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一是要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全球局势下,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不仅体现在粮食生产数量的充足上,更体现在促进粮食生产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上。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正面临着如耕地资源约束趋紧、劳动力减少等诸多严峻的挑战。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则为应对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的农业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够实现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我国的粮食安全筑牢坚实基础。

  二要协调好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关系。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需要大胆突破固有生产结构的束缚,勇于打破地域、季节和技术等限制因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智能化、精准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同时拓宽农业产业边界,将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增加农业附加值。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运用新技术、新方式改造传统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发展。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绿色农业技术等,改良农作物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促使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互配合、协同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三要以科技创新激活当地农业资源潜力。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如“南繁硅谷”即充分利用冬季我国南方亚热带、热带气候温和湿润的特点,将玉米、水稻、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送至南方进行繁殖和选育,从而增加一代种子繁育的过程。天津地处海河五大支流汇合处和入海口,位于中国华北地区渤海湾西岸,为海洋性温带季风气候,背靠华北、西北、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交通要塞和最大港口城市,还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一带一路”交汇点、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是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赋予了天津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及消费能力,也对天津农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天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充分立足本市资源禀赋和沿海现代都市型农业定位,以工业优势赋能农业现代化,推动多功能、多产业全面协调发展,依托京津都市圈和区位优势打造“津农精品”特色农业品牌,发展种源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海洋农业和口岸农业,强化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辐射带动功能和社会文化服务功能。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强劲推动力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遍览世界发展历程,因生产力大幅飞跃而催生的一次次“农业革命”,均为经济腾飞和国家强盛提供了根基性条件。要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飞跃,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突破性科技创新、全面绿色转型、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引领农业强国建设。

  一是以突破性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科技创新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要以科技创新提升农业劳动者素质,健全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加快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要以科技创新促进劳动工具智能化,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劳动工具不断迭代升级。要以科技创新拓展劳动对象边界。培育拓展涉农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支持引导生物制药、数字农业、文旅农业、创意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发展,推动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实现优化组合。

  二是以全面绿色转型引领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全面绿色转型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应有内涵,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要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推进农业绿色技术研发专项,统筹开展生态友好型核心技术协同攻关,重点培育环境适应性新品种、研发低碳循环生产技术、开发智能环保农机具等生产资料。要健全政策保障体系,优化绿色生态导向的农业补贴机制,强化对土壤修复、农田污染防治、节水灌溉工程、精准施肥用药等领域的资金支持与项目倾斜。要健全法制监管框架,加速完善农业生态保护法规体系,严格执行环境资源保护责任追究制度,从严惩治违规占用耕地、超标排放等破坏农业生态的违法行为。

  三是以要素创新性配置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新质生产力是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须不断突破传统要素组合的路径依赖,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推动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转型升级,提高要素间包容性及匹配性,协调劳动、土地等传统要素与技术、数据、知识等新质要素的融合互渗。要充分发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资源配置作用,促进高端、优质要素在城乡间、区域间乃至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要变革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改变传统农业以资源消耗为基础的粗放型模式,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农业全过程高效协同作业和智慧化管理。

  四是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引领农业强国建设。推动传统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也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要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在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前提下,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科技赋能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整体素质提升。要大力发展新兴农业,鼓励颠覆性创新技术研发,发展高新科技、高效环保的智慧农业、生物农业、垂直农业等新模式。要科学布局未来农业,基于科学分析,精选在技术革新、市场需求及经营模式上展现潜力的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战略规划,奠定农业长远发展的坚实基础,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作者分别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推进农业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