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保定十条措施促低空经济“展翅飞”
本报讯(记者刘冰洋、寇国莹)未来的天空是啥样?“想象一下,快递小哥由‘骑手’变‘飞手’,上班族出门打‘飞的’,游客周末乘坐观光直升机‘兜风’……”4月1日,在位于保定高新区的天峋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集成总装车间,公司董事长王川兴奋地向记者描绘着未来天空的繁忙景象。
这些炫酷场景,不是遥远的梦。顺着王川手指的方向,一台台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无人机映入记者眼帘。“我们拥有包括无人直升机以及固定翼、复合翼整机等在内的多条生产线,产品广泛应用于测绘、巡检、安防、农业、应急救援等领域,可满足不同行业和应用场景需求。”王川说。
2015年,天峋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校园里诞生。经过十年发展,他们已研发出10余个产品类型,累计授权技术专利104项,成功跻身中小型工业级无人机的头部供应商行列。
“为何选择来保定发展?”记者问。
“我是保定人,对家乡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但更重要的是,保定地处京津冀核心区域,拥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黄金宝地。不仅如此,当地还专门划定试飞区域,支持公司进行产品测试。”王川一口气说出了好几条理由。
引进天峋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是保定聚力发展低空经济的一个缩影。竞逐新赛道,去年,保定市发布了《保定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和《保定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奋力打造“天空之城”。
细心的人会发现,如今,保定的天空越来越“忙”了——
作为全国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市,保定在玉米病虫害关键防治期,出动植保无人机900余架,实施玉米“一喷多促”作业。
在保定市主城区,无人机进行空中运输,不到20分钟,一包急救用血就从血站送达医院抢救室;在指定区域进行空中巡逻,无人机凭借“火眼金睛”,将违规堆放垃圾、道路破损、安全隐患等问题迅速上报,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执法效率。
随着野三坡直升机空中游览、太行水镇低空旅游等空中航线陆续开拓,以及涞源七山度假区推出无动力滑翔伞体验、轮式动力滑翔伞体验和热气球观光等,保定文旅也开始向天空“进军”。
“接下来,我们将在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生态监测、城市物流、技术侦查、勘察测绘、文旅体验等领域持续拓展无人机的应用示范场景,为低空经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贡献力量。”保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设施发展科科长付建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