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最是思亲润饼菜

在闽南,应该没有哪一道美食比润饼菜更饱含深情。清明节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

红的萝卜、白的大蒜、绿的芫荽,搭配成吸人眼球的色。炒的米粉、煎的海蛎、煸的三层肉,飘逸着令人垂涎的香;豆干条的嫩、浒苔丝的酥,诱发起舌尖的味;还有荷兰豆、虾米、酥糕、高丽菜……你想要吃的,都可以来些。

该煮的,掌握火候,留足新鲜;该切的,把住刀功,成丝成条。菜肴备办完整,一盘盘摆开,满桌便是春色绽放。古代诗人早有赋诗赞叹,杜甫曰“春日春盘细生菜”,陆游云“染红丝绿簇春盘”。此时,一缕缕沁人心脾的鲜美已经飘逸散开,满屋的人早就味蕾大动。

把筋道足的润饼薄皮铺开,撒上口感爽脆的浒苔,这是润饼菜的灵魂。铺上米粉,吸住汤汁油水,润饼皮才不容易被撑破。有序地夹上各自所需的菜肴,色泽互衬,素荤搭配。再搭些加了白砂糖的花生,口感就得到升华。

包馅的过程称之为“裹润饼”。馅料加好后,向中间裹起,整成竖条状。将靠内方向的皮折起,再把左边的向右卷,右边的向左卷,上方的皮往下包。然后,双手捧起,即可大快朵颐。“裹”的动作叫“包天包地”,有团圆的寓意,也是平安的祈愿。菜的颜色如财宝,是为“包金包银”,意为兴旺发达。

闽南润饼菜据说源于春秋。晋文公误会为照顾母亲而拒绝封禄的介子推,将其母子烧死在山中。得知真相后,晋文公非常悔恨,便规定每年这一天不能生火,仅能用面皮包裹凉食吃,并定为寒食节以纪念。五胡乱华期间,八姓入闽不忘故土,将此习俗用作祭拜怀念先人流传至今。

还有另一传说也颇为感人。有一年清明,明朝神宗皇帝宣旨,命闽南才子蔡复一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公文。蔡复一不敢怠慢,废寝忘食。蔡夫人没有打扰,做好各种美食和面皮置放于案桌边,供丈夫随时包食。这段佳话广为流传,成为清明冷清色调中的一抹暖色。

后人不去追究润饼菜来历的真伪,但知道这美味承载着深深的追思与眷恋。这润饼菜,闽南有,台湾有,南洋番邦有,有唐人的所在就都会有。阮厝马尼拉的番客每次回来都得把润饼菜吃个撑,他们说,唯有咱厝才有最正宗的味道。

“阿姨目睭滋滋,润饼裹浒苔”,小时候常念着这句话,但不懂什么意思。后来才明白,是在家的妇女想着过番的男人没能回来祭祖,边裹润饼菜边流泪,泪水湿了双眸。

那时,很羡慕别人家有润饼菜吃。看小伙伴嘴边留有菜屑油渍,都会馋得口水直流。清明时盼着城里的二伯回来,他会带来好吃的润饼皮和浒苔。二伯在泉州城里工作,住在西街旧馆驿,巷口有最出名的润饼皮店。除了不顾家的父亲待在外地,二伯一回来,家族的人几乎到齐,一大家子聚在大伯家吃润饼菜的场景成了最温馨的全家福。

童年时,我吃过的最简单的润饼菜是母亲亲手做的。那时家里穷,年节再丰富也不外乎多了自家菜地里摘来的菜,以及煎地瓜粉加炒花生。清明的惯例就是炒高丽菜和红萝卜丝,这是我家没有润饼皮的润饼菜。“也吃一次城里的润饼菜吧。”有一年母亲不知从哪里拿来润饼皮。那晚我和小弟就包着炒高丽菜和红萝卜丝,自家有了润饼皮,多了不知名的滋味,忘乎所以狼吞虎咽起来。母亲为什么舍得买润饼皮,我们不得而知,但第二天肚皮还不会饿的记忆,成为我最难忘的一次“裹润饼”。

时光逝去,清明雨渗入心房。以前,润饼菜仅是一种唇舌美味。而如今,母亲去了永远回不来的远地方,清明的润饼菜,多了一份沉沉的思念。

闽南润饼菜,最是思亲的滋味!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最是思亲润饼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