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专家视角】“十五五”县域发展机遇:如何精准承接产业转移

  Hehson财经ESG评级中心提供包括资讯、报告、培训、咨询等在内的14项ESG服务,助力上市公司传播ESG理念,提升ESG可持续发展表现。点击查看【ESG评级中心服务手册

202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推动产业有序梯度转移”,推动产业转移是中央政府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战略举措。把握我国产业转移趋势,对于制定宏观产业政策和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县域经济发展更是一个重要机遇。

然而,对当前产业转移却存在不同看法。一些咨询机构利用国际形势变化,大力宣扬东南亚等“成本洼地”、欧美“友岸外包”等产业跨国转移方式,把企业是否出海夸大为事关企业生存的关键,忽视我国国内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对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也存在一些看法。比如,中西部远离出海港口,运输成本会降低产品竞争力等。这从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实际发展状况表明,我国仍然是投资高地,是产业发展热土,虽然中西部地区确实存在一些产业转移不利因素,但是在实践中已有解决办法,产业正在从东往西、从南到北进行梯度转移,产业空间重构正在进行,各地需主动把握,顺势而为。

为直观反映产业转移状况,总结当前我国产业转移的趋势。我们选择服装和集成电路产业(分别是过去和现在我国出口金额最高的品种)作为样本,对其在20152024年期间产业空间分布进行分析,以此反映我国产业转移和空间重构的一些基本趋势。

一、基本情况

国家统计局并未公布分行业、分地区产值相关数据,难以直接反映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为此,我们使用海关总署商品出口数据进行替代,以此反映产业空间分布状况。我们选择服装和集成电路作为样本进行分析,分别代表我国传统产品和新兴产品,能够代表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致状况。

1.传统产业发挥着经济“压舱石”作用。服装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品,是我国最早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商品。2015年,我国服装出口总量达到10520亿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7.45%,也就是我国每出口13.5元商品,就有1元商品是服装,是当时出口总额最高的商品品类。

从近10年服装出口额来看,除2019年和2020年略低于万亿元,其他年份出口额都超过万亿元,总体保持着高位震荡态势。并在2022年出口额达到最高点,实现11526亿元,2023年和2024年也超过1.1万亿元,同处历史高位,在出口商品中仍然位于前列。

虽然服装出口总额保持在高位,但从占我国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来看,占比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已从2015年的7.45%,下降到2024年的4.45%,下降了3个百分点。这是在出口金额增长态势下的结果,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和韧性。

2.新兴产品逐渐开始“挑大梁”。集成电路是我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出口保持快速增长。2015年,我国集成电路出口为4295亿元,到2024年已达11352亿元,年均增长11.4%,比同期我国出口年均增速快4.6个百分点。

从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来看,集成电路出口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呈波动上升状态。2015年集成电路占比为3.04%,最高年份是2021年的4.6%,其后在波动。2024年集成电路年度出口额达到最高,成为我国出口额最高的单一商品,占比也恢复到4.46%

两类产品出口总额和占比情况(2015-2024年)

二、产业空间分布变动情况

分别选择此两类产品出口总量最高的7个省份,其出口总量占此两类商品出口额的比重均超过了80%,从此两类商品生产空间分布变化可以反映全国产业转移和产业空间重构的一些状况。

前七位省份出口总额合计占比情况(2015-2024年)

1.服装产业呈现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梯度转移趋势。近十年,我国服装出口总额基本稳定,因此省份之间占比变动基本可以反映出该省份出口总量的变动状况。在出口前七的省份中,浙江、山东和新疆占比在稳步提高,出口总额也在稳步提高。其中,新疆占比提高幅度最大为6.28个百分点,出口额增长了3.5倍;山东和浙江占比分别提高了4.764.72个百分点,出口额分别增长了85.22%35.37%;三个省占比合计提高了15.76个百分点。

广东和上海占比下降较多。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为广东,十年间下降了8.7个百分点,其次为上海下降了1.8个百分点,福建和江苏也分别下降了1.120.5个百分点,四个省占比合计下降了12.11个百分点。在此四个省中,江苏虽然占比在下降,但其出口额仍然还有小幅增加,另外三个省(市)出口额是减少的。

服装出口前七位省份的占比情况(2015-2024年)

从过去十年服装产业出口分布来看,广东省的市场份额下降最大,其份额主要被新疆、山东和浙江三省(区)分享。虽然从东中西的区域层面来看,各区域的占比变化并不大,十年间东部下降了4.52个百分点,西部提高了4.51个百分点,但是主要省份在服装产业领域的占比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说明产业梯度转移现象是实实在在发生的,新疆是增长幅度最大的省份,在我国服装产业版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运输成本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2.集成电路产业空间结构变化相对要更快、更大。集成电路在过去十年间出口总量有较大的增长。出口总量在全国前七位的省份中,虽然有的省份占比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但这些省份的出口总额全部呈现增长状态。

集成电路行业增速快、增量大。仅从增速来看,一些基数较低的省份增长更快。比如,山东在20152024年期间出口增长了17.4倍,其次为四川增长了7.1倍。从增量来看,广东在此期间增量最大为2004亿元,其次为江苏995亿元,陕西和四川也达到834亿元和763亿元。

集成电路行业空间结构变化快。从占比来看,产业空间出现了较大的变化。2017年,四川和陕西两省占比有较大幅度提高,当年分别提高了6.634.66个百分点,而同期广东和上海则分别下降了5.425.63个百分点。而从2022年开始,广东和山东的占比开始上涨,20222024年分别提高了4.492.61个百分点。

集成电路行业空间结构变化大。十年间,江苏和上海占比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12.228.24个百分点,两省占比合计下降了20.46个百分点。而广东、四川、陕西、山东和重庆分别提高了6.344.912.992.941.84个百分点,共计提高19.03个百分点。不同于服装,不仅各省在集成电路行业版图中发生着重要变化,东中西区域占比也发生着较大变化。20152024年西部占比提高了9.16个百分点,而东部则下降了11.34个百分点,行业空间结构变动较大且较快。

4集成电路出口前七位省份的占比情况(2015-2024年)

服装产业是存量结构优化,完整体现此产业的梯度转移状况,各个省份是在分存量蛋糕。集成电路则由于资本投入加大,特别是一些外资的进入,既做大了行业蛋糕,各个省份还在重分了行业蛋糕。

三、产业转移态势及启示

总结两个行业发展可见,当前我国产业空间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不同行业在产业空间重构中表现并不相同,未来发展的策略也有差异。

1.产业梯度转移路径:向中西部转移与东部地区内部空间重构并存。以服装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市场规模已处于高位或者缓慢增长态势,广东等传统优势省份在产业升级驱动下,占比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而西部地区的新疆却实现最大幅度的提高,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现象是客观存在,并且能够在中西部地区很好地发展下去。另一方面,山东和浙江占比也有较大幅度提高,产业转移并非单纯从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一条路线,在沿海地区也存在从南向北梯度转移现象。在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领域,西部的四川、陕西和重庆同样获得更多新投资,新兴产业在中西部获得发展沃土,北方的山东在近两年增速也很客观,新投资带来产业空间重构。

2.传统产业转移态势:在国内实现梯度转移并很好发展下去,也亟需国家政策支持。以服装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在我国仍然有较大发展空间,不仅是我国外贸的“压舱石”,也是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总体来看,传统产业的梯度转移正在进行中,产业布局空间在重构,但并未影响到这些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从国家层面来讲,我们国家需要这些产业的存在,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需要这些产业为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参与市场分工的机会,因此需要国家层面尽快为产业链转移提供实际政策支持,切实降低产业转移成本,并在迁入地区形成完整产业链。

3.新兴产业发展策略:发挥高层级政府作用,争取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超车。与服装等传统产业首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布局不同,随着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优化,一些对运输成本不太敏感的产业,中西部地区反而获得了更多发展机会。比如,中西部地区在集成电路行业出口占比要明显高于一些传统行业的占比。对于中西部地区的省份,要利用区域的创新资源、人力资源、区位优势、市场资源等条件,积极争取在新兴产业领域进行布局,实现弯道超车机会。新兴产业技术主要集中在龙头企业手中,技术进步速度快、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也快,产业布局时需要发挥省级等高层级政府作用,调动更大范围资源配置,集中精力抓住龙头企业进行布局和突破。

4.产业出海策略:宜顺势而为,切忌不顾实际。产业出海主要是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需以国际化发展为目标,从而进行全球化产业布局,以此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产业出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需要直接投资建厂。一些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出海经验和能力,投资建厂成为出海的主要选择,反而会面临更高的成本。事实上,我们国内发展空间更为巨大,可以足够容纳下产业投资,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对各类产业投资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只要政策措施到位,在国内有着充分发展空间,没有必要过度夸大产业出海效果,一些企业盲目出海,可能会适得其反

四、对县域产业选择的启示

我国产业空间分布正在发生着积极转变,各类县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自身的特色产业优势,并不断把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参与到全国甚至全球产业分工,不同类型县域产业选择方向也不相同。

1.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县域要构建特色产业提质升级的可持续机制,推动向产业中高端迈进。主要以东部沿海地区百强县为主,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已经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一些调研显示,受限于地理空间,简单扩大生产规模难度较大,正因为如此,也是这些地区的产业要向外转移。对于这些产业迁出的县域,需要依托特色产业集群优势,加快发展工业设计、展览展示、创新孵化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探索飞地经济2.0模式,拥抱产业创新策源地,实现研发—制造跨区域协同,推动向产业链附加值高的产品方向转化,不断提升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为产业提质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2.重点都市圈的县域要向先进制造业基地方向发展,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制造。从全国来看,过去新兴产业主要在重点都市圈发展,未来这种趋势仍然将会继续。因为,只有重点都市圈的创新资源才对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支撑。过去,长沙县、肥西县、新郑市等正是成为所在省会都市圈的新兴产业发展的载体,从而获得快速发展机会。基于此,处于重点都市圈内的县域,要利用好都市圈的创新资源优势,瞄准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目标,积极服务区域发展目标,争取布局新兴产业项目,成为区域新兴产业制造基地,也撑起区域新兴产业发展目标。

3.一般县域要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对绝大多数县域来说,要把握住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承接和培育一些电子、机械、服装、鞋靴、家具等我国传统优势产业集群,以参与到全国甚至全球产业链分工。虽然产品传统,但是市场空间巨大,而且对创新资源要求相对较低,更符合县域资源特点,切忌脱离实际“喜新厌旧”。要利用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本地市场经营人才队伍,埋下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家种子群体。努力降低产业转移成本,对工厂搬迁、产品运输成本增加等提供政策支持,同时为产业集群配套检验检测、共性技术平台、职业人才培训等公共产业配套设施。

4.为县域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县域产业发展的主要优势在于要素成本低,把要素价格低的优势长期维持下去,构建“低成本-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将要素优势转化为价值链控制能力。实行工业用地以“标准地”供应,推行用地审批承诺制,推广弹性出让、先租后让等灵活供地方式,降低产业发展土地成本。积极推动县城城镇化工作,为产业发展人才提供优良的居住生活环境,保障产业发展劳动力供给。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的关键细分领域技术攻关、数字化共性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力度,探索建立产业数字化技术标准体系,针对产业集群发展推出云制造服务等平台,加快县域特色产业数字化进程,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将新思维、新手段应用于生产管理全过程中。

财经城市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 范毅

(生态修复网)

(转自:生态修复网)

  Hehson财经ESG评级中心简介

  Hehson财经ESG评级中心是业内首个中文ESG专业资讯和评级聚合平台,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可持续发展,责任投资,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价值理念,传播ESG的企业实践行动和榜样力量,推动中国ESG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ESG评估标准的建立和企业评级的提升。

  依托ESG评级中心,Hehson财经发布多只ESG创新指数,为关注企业ESG表现的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同时,Hehson财经成立中国ESG领导者组织论坛,携手中国ESG领导企业和合作伙伴,通过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推动建立适合中国时代特征的ESG评价标准体系,促进中国资产管理行业ESG投资发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专家视角】“十五五”县域发展机遇:如何精准承接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