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韩浩月
清明节总是会下雨,反正我几十年来的记忆里,整体上是这样的,这一时节无论身在南方还是北方,无论是推窗而看,还是出门行走,都会看见或感受到线条一样的雨丝在滑落,也是神奇了,每每此刻,我都会想到,杜牧难道除了是名诗人,还是最早的天气预报员吗?他的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已从唐朝下到了如今。
作为一个对时间与节气比较钝感的人,哪怕是放假通知刷屏,也难以让我觉察到清明节的来临,通常我会将之当成一个普通的日子来对待。而作为一个对环境与温度比较敏感的人,当冰凉的雨丝夹杂着空气里弥漫的清新扑面袭来的时候,总是会在内心感慨一下:真的是清明节到了,每一缕风、每一滴雨都在提醒你去怀念,都在催促你出门,都在跟你说那些远山、小河、树林与墓园,都在等待着你的脚步。
也曾有过无雨的清明节,只是我已经记不清是哪一年了,那一年清明,不但无雨,还晴空万里,太阳虽然称不上是“艳阳”,但看上去轮廓清晰,清新透亮,没有任何灼灼之热,起先我走在这样的节日里,并没有异样的感觉,但走着走着就觉得有些不对劲起来,是的,我在寻找雨,雨丝也好,雨滴也好,哪怕是瓢泼大雨也好,这个节日总得有点儿雨啊,没雨算什么清明节,没雨,怎么让我们在这一天变得比平常更容易感怀?
这么想的时候,我知道,清明节已经不单纯是一个节日了,它已经浸透思想与精神,成为人们生命或身体里的一个本能,属于清明节的雨,早已准时在我们的身体里飘落,这样的雨,早已和地理环境、气象学无关,而和我们的生活、情感、文化有关,于是,晴朗的清明节,阳光的光线也有了雨线的形状与气息,阳光打在身上,如同细碎的雨水落在肩头,阳光那些冷暖相宜的温度,如同雨水被皮肤加热后滑落的温度,于是,在一个阳光充足的日子或时刻,仍然有许多人,觉得头顶有一柄伞被偷偷地拿开了,整个人都暴露在无处不是雨的日子里。
那样一个无雨的清明节,如同一个破折号,重新诠释了清明节,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清明节,也如同一个省略号,省略掉千言万语,摊平了2500多年来有关这个节日的所有记忆与故事,在历史的书页当中,清明节是既脆薄、清澈又坚韧、绵长的那一页,否则它经历了那么多雨水的浸泡,怎会到现在仍然保持着它本真的样子?而在人们的内心当中,它一直有着一种让人惆怅也让人平静、让人怀念也让人坚定的功能——清明之后,暑热将要来临,这个节日像一个分隔号,让人沉淀好自己,抬头挺胸面对火热的生活。
像往年一样,2025年的清明节和其他重要的节日一样,无需变化,只需恒定地存在。它使人变得笃定、沉稳,不慌不忙,在这几天,无论走在阳光里还是走在雨里,都是走在回望、想念、回忆与展望里。
(《无雨的清明》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