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筝鸣云端连古今——南通板鹞风筝的工艺之美

转自:光明网

【艺匠中国】

  作者:张敏(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风筝在我国有着两千余年的历史,北方叫“纸鸢”,南方叫“鹞子”,因而在民间有着“南鹞北鸢”的说法。我国北方的风筝多为造型风筝,以北京、天津两地的风筝以及潍坊风筝为代表。南通板鹞风筝作为南方风筝的代表,保留了古代风筝“夜静弦声响碧空”的特点,将灯彩、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于一体,彰显出精巧工细、古朴雅致、灵活美观的特性。

金蝉板鹞风筝

造型蕴匠心

  清朝道光年间诗人姜长卿在其所作《崇川竹枝词》中注解:“风筝大如风帆,其声彻云如胡笳。”这反映出当时南通风筝的重要特征:大如风帆、装有响哨、声震云霄、音若胡笳,如今南通板鹞风筝仍保留了这些特点。板鹞风筝造型硕大无比、平整如板,通过组合变化可构成串联星式风筝。由于主要由单一的几何图形构成,其造型相较于其他地方的风筝显得更为简朴,这也成为南通板鹞风筝鲜明的外形特征。板鹞风筝不像造型风筝一样模拟人物、动物、花草等形态,而是多由六角形或八角形的几何图形为基本单元,通过数个几何图形组合成串联式板鹞。这种组合后的整体图形符合平面构成中的“重复构成”形式,在同一视觉空间中,通过单元的反复排列构成一组完整的画面。

脸谱题材九联星板鹞风筝

  如南通板鹞中常见的七联星风筝,即用六角形自上而下作“二、三、二”排列,还有由“三、四、五、四、三”排列组合而成的十九联星风筝(图④)。九联星风筝(图②)的骨架结构呈放射形,以一个八角形为中心点,外围以数个六角形或八角形组合为一个圆环。放射式的组合让板鹞风筝具备了更强的延展性,增加了更多变化,甚至能实现数十、百余联星的组合。这种变化丰富的结构以其独特的几何形态和空间布局,体现出我国传统吉祥文化中周而复始、和谐圆满的寓意,表达着天人合一、阴阳共生的哲学思想。

  近年来,随着南通板鹞风筝受众的不断扩大,制作者们在造型上不断创新,结合传统几何样式,推出了金鱼、金蝉(图①)等造型,丰富了板鹞风筝的外观,增加了观赏性。此外,传统竹制骨架的板鹞风筝用料多,结构厚重,当代的制作者们尝试将竹骨改为碳素钢管,使风筝更为轻巧,便于收纳。这些创新和改良,既保留了板鹞风筝的传统韵味,又实现了风格与材料的突破,使南通板鹞风筝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彩绘送福瑞

  放风筝不仅是一项体育活动,更与祈福、节令等文化习俗密切相关。在南通,有这样一句俗语:“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南通滨江临海,渔业资源丰富,过去,渔盐业的兴衰几乎完全依赖于自然气候。因此,人们常常祈求神明庇佑,以期风调雨顺。古代劳动人民在祈愿时常常借助特定物品与神明沟通,风筝的放飞高度可达到数百米甚至更高,其自产生之初便承载着人类与自然沟通的渴望。

双龙戏珠蓝印花布板鹞风筝

  过去,人们常在风筝上贴饰神马或描绘神像,希望通过放飞风筝来消灾降福。风筝的彩绘图案丰富多样,皆蕴含着吉祥美满的寓意,题材包括福禄寿三星、八仙过海、嫦娥奔月、三国故事、水浒故事(图④)等,以及二龙戏珠、凤戏牡丹、瑞狮如意、八宝如意、仙鹤、蝉、云纹、脸谱(图②)等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展现了南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南通板鹞风筝的图案主要以工笔重彩技法绘制而成,多采用红、黄、黑、青、紫等高饱和度的色彩,色调鲜艳且对比强烈。这些色彩契合了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五行学说与色彩理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尤其是风筝升空后,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彩绘图案显得愈发生动而富有活力。

  如今,南通板鹞风筝的彩绘图案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融入国庆元素的主题风筝,生动表达了对祖国生日的美好祝愿;2022年,为庆贺北京冬奥会取得圆满成功,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精心制作并放飞了冬奥会主题的板鹞风筝;2023年,为纪念实业家张謇170周年诞辰,又特别制作了“近代第一城”主题的板鹞风筝,风筝上饰有菊花图案,象征张謇的高风亮节。此外,结合南通本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制成的蓝印花布风筝(图③),淳朴明快,彰显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南通板鹞风筝的彩绘图案,不仅通过代代相传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在不同历史时期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

响哨传天籁

  《清稗类钞》中记载,五代李邺放纸鸢,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笛中以作鸣响,如古筝之鸣,因此称其为风筝。《新唐书》中描述宫廷风筝“缀以丝弦,乘风作响”。《清嘉录》则形容“又以竹芦贴簧,缚鹞子之背”。这些文献均表明了古代风筝配备有多种发声装置。南通板鹞风筝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其保留了古代风筝的发声设计,板鹞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哨口。这些哨口不仅在造型上丰富了板鹞风筝的视觉效果,更赋予其独特的音响魅力。

水浒题材十九联星板鹞风筝

  哨口的制作取材广泛,传统材料包括栗壳、桂圆壳、白果壳、葫芦、竹管、秸秆等。随着现代材料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铝箔、胶片、碳纤维等,其中,南通当地特产的葫芦和竹筒由于材质轻便、色泽金黄、寓意吉祥,成为最受欢迎的材料。每个哨口都由哨帽和哨筒两部分组成,哨帽通常用竹片或楝树的木材经由技艺高超的传承人雕刻而成,出风口的尺寸、哨口的大小与音调的高低紧密相关。

  哨口在风筝上的排列布局,既要考虑整个板鹞的美观度,又要结合板鹞放飞时的音响效果。根据板鹞风筝鹞面的大小,一只板鹞上可安装几十、几百甚至上千只哨口。制作精巧的哨口由短到长、自细至粗依次排列,在简约骨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别致。音律设计也是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中的一大亮点。传承人们根据空气在哨筒内快速回旋振荡而发出一定频率音响的原理,巧妙地将各种音调的哨口合理组合在一起。通常在板鹞上半部是由小哨口组成的高音区,对称分布在板鹞风筝中下部的两个哨口被称为“嘟子”,体积偏大,在音阶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安装在板鹞风筝下部的哨口体积最大,在放飞时发出圆润浑厚的低音。这样,当风筝在空中飞行时,风力鼓荡哨口发出高低起伏、节奏感十足的美妙声音,宛如奏响“空中交响乐”。

  南通板鹞风筝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袭唐宋遗风,融汇水乡灵动气质,将实用性与艺术性、视觉审美与听觉享受和谐统一,成为中国传统风筝艺术中独树一帜的文化瑰宝。如今,南通板鹞风筝不仅传递着祈福纳祥的文化记忆,更承载着一代代民间艺人的智慧与匠心,成为连接古今、传承文脉的重要纽带。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6日 08版)

[ 责编:王蕾 ]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筝鸣云端连古今——南通板鹞风筝的工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