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市的货架上,各式各样的肥皂琳琅满目,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它们形状各异,有圆润可爱的圆形,也有规整方正的方形;颜色更是五彩斑斓,从清新淡雅的浅蓝、嫩绿,到鲜艳夺目的玫红、金黄,应有尽有。肥皂的成分也是五花八门,令人难以捉摸。不少人在挑选肥皂时,往往没了主意,最后干脆跟着肥皂的香味和包装走。毕竟,那扑鼻而来的芬芳,或是精美别致的包装,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很多人每天都离不开肥皂,甚至还有些人图方便,一块肥皂既用来洗脸,又用来洗澡、洗手,觉得这样既干净又实用。然而,肥皂背后的真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近些年来,一些关于肥皂成分与致癌风险的研究数据逐渐浮出水面。虽说截至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明确将某类肥皂定性为直接致癌物,但肥皂中的一些核心成分,已经被多个权威机构列入潜在风险名单之中。其中,有四类肥皂最容易让人“踩雷”。长期使用这四类肥皂,可能会让我们的皮肤屏障受到损害,某些化学物质还有可能通过皮肤进入体内。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物质会干扰细胞的正常代谢,甚至可能引发癌变前期反应。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这四类存在潜在风险的肥皂。
## 含三氯生的肥皂:抗菌背后的隐患
曾经,三氯生(Triclosan)在肥皂中极为常见,尤其是那些宣称具有“抗菌”“抑菌”功效的肥皂,几乎都会添加这种成分。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杀菌效果好的肥皂肯定更值得使用,于是对含三氯生的肥皂青睐有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早在201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公开禁止在洗手液、沐浴液中使用三氯生。这是因为对于三氯生在人体中的安全性,缺乏长期的研究数据支持。而且,动物实验发现,三氯生会干扰内分泌系统,破坏甲状腺功能,甚至与某些类型的乳腺癌细胞增殖存在关联。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曾开展过一项研究,科研人员在小鼠模型中模拟了三氯生的长期暴露环境。结果显示,小鼠的肝脏组织出现了氧化损伤加重的情况,细胞再生能力也明显下降,最终诱导出了类似肝癌前期的病变。研究还指出,三氯生经皮肤吸收后,会在体内逐渐积累,而肝脏和肾脏作为主要的代谢和排泄器官,即便是长期处于低剂量暴露状态,也存在潜在风险。2021年,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市面上20种洗护类肥皂进行了成分抽检。结果发现,有3种样品明确标明含有三氯生,另外还有1种样品虽然未在标签中标明,但检测出了痕量残留。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根本无法仅凭肉眼识别肥皂中是否含有三氯生。这也凸显出加强对成分标签监管和解读的必要性,不能仅仅依靠产品宣传来判断其安全性。
## 香精含量高且来源不明的肥皂:香味背后的风险
在超市的货架上,有一种香味型肥皂格外引人注目。这类肥皂数量众多,尤其是价格相对偏低的那一类,它们颜色鲜艳夺目,味道浓郁扑鼻。常见的有玫瑰香、牛奶香、柠檬清新味等各种诱人的香味。然而,当我们查看它们的成分表时,往往只会看到“香精”二字,至于到底是哪种香料,却没有任何说明。实际上,很多香料都是人工合成的,其中包括苯甲醛、苯乙醇、香兰素等衍生物。在单次使用的情况下,这些物质对皮肤的影响或许不大。但如果高频率使用,部分人就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皮肤屏障遭到破坏,角质层也会逐渐变薄。在长期的刺激状态下,皮肤细胞发生突变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特别是某些合成香料中含有的邻苯二甲酸酯,这一类成分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内分泌干扰物质”。它可以通过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对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的发育产生影响。有研究在母体羊水和乳汁中检测出了痕量邻苯二甲酸酯,这表明这些物质具有一定的生物蓄积性。虽然通过肥皂香味吸收的剂量通常较小,但对于孕妇、儿童等敏感人群来说,这种风险绝不容小觑。
## 含人工染料的鲜艳肥皂:美丽外表下的危险
在市面上,我们常常能看到一些所谓的“水果香皂”“花瓣手工皂”,它们外观十分好看,色彩鲜艳,仿佛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然而,这些漂亮的颜色并非天然形成,而是靠人工染料调配出来的。在部分劣质产品中,可能会添加偶氮染料。这类物质分解后,有可能释放出芳香胺。而某些芳香胺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B类致癌物,即对人类可能致癌。当我们的皮肤完整时,吸收这些物质的量可能相对较少。但如果皮肤出现破损、患有湿疹,或者角质层功能下降,皮肤的渗透性就会增强,吸收量也会随之增加。
2020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一批彩色手工香皂进行了抽检。结果显示,有2个样品被检测出含有禁用偶氮染料残留。这一结果在行业内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只是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分辨香皂的颜色是如何而来的。厂家在标注成分时,往往不会详细说明使用了哪种染料,只是笼统地写“色素”或“CI编号”,消费者即便看到这些字样,也难以查询到实际成分。
## 强碱性且未调节pH值的肥皂:清洁力背后的伤害
在一些宣称“去油强”“洁净力高”的肥皂品牌中,常常能看到含碱性强且未调节pH值的肥皂。这类肥皂确实适合用来洗衣洗碗,但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却将其用于洗脸洗澡。这种强碱性肥皂的pH值在9以上,对皮肤角质层具有破坏性。长期使用,会使皮脂膜受损,皮肤的水分大量流失,进而导致皮肤干燥、脱皮,变得敏感脆弱。对于本身就有皮肤病史,或者皮肤屏障较为脆弱的人来说,这类肥皂简直就是慢性刺激源,会让皮肤长期处于炎症微环境中。
医学研究早已发现,皮肤长期处于炎症状态,与某些皮肤癌,如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虽然不能绝对地说使用这类肥皂就一定会得癌症,但让皮肤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无疑为细胞变异提供了“温床”。一项发表于《皮肤科学杂志》的综述中提到,强碱性洗涤产品是导致皮肤pH失衡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尤其是洗手过于频繁、洗澡时间过长,都会使皮肤原本应维持在4.5 - 5.5之间的弱酸性状态彻底失调。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老人喜欢用一块肥皂从头洗到脚。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皮肤本身就比较薄,再使用这种碱性肥皂,久而久之,就会感觉皮肤又痒又干。反复地搓抓之后,皮肤会逐渐变厚、发红,甚至出现反黑的情况,最终可能形成慢性皮肤病灶。广东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的门诊数据显示,在65岁以上因皮肤干裂、瘙痒就诊的患者中,超过60%的人有使用强碱性肥皂洗澡的习惯。
肥皂的问题不仅仅出在其成分本身,消费者无法识别风险也是一个大问题。很多肥皂的包装根本不标注完整成分,有的只列出几个“主要成分”,有的甚至干脆只写“表面活性剂、香精、色素”,连具体的化学名称都没有。普通消费者又不太懂如何查看成分表,往往只关注肥皂的味道和清洁力。一旦形成使用习惯,可能几十年都会一直使用同类型的肥皂。这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地方。
或许有人会问,有没有哪种肥皂是完全安全的呢?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即便是成分安全的皂基产品,如果使用方法不正确、使用频率过高,或者不适合个人肤质,同样可能引发问题。不同的皮肤类型,适用的清洁强度也有所不同。婴儿、孕妇、老人以及皮肤病患者,都不适合使用香味浓烈、泡沫丰富、碱性强的肥皂。如今市面上一些所谓的“中性肥皂”或“婴儿皂”,实际上成分并不温和,只是打着营销的旗号罢了。
要解决肥皂带来的这些问题,并非要完全摒弃肥皂,而是要让日化产品的成分更加透明化,标签更加标准化,同时普及消费者识别成分的能力。监管机制也不能仅仅关注药品和食品,对于日用化学品的成分审批和风险提示,也应该有科学依据和分级策略。只有当我们真正重视起“洗个肥皂”这件看似平常的小事,才能让日常清洁行为真正回归健康。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