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王志纲:这场国运,谁也挡不住!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在第十二届智纲智库大会上,著名战略咨询专家、智纲智库创始人王志纲,以“文明的力量”为题,做了一场精彩演讲。

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的中国和世界?王志纲老师认为,当前整个世界的主流仍然是东方和西方的竞合博弈,最根本的是文化之间的博弈,并提出了理解中华文明的三个重要坐标系——中华文明之于四大文明、中华文明之于西方文明、中华文明之于现代文明。

透过文明,我们才能看清历史轮回的迷雾,窥见莫测的未来,找寻个体前进的方向,方能找到支撑中国复兴的力量。

“国运即是人运,大国方有大民。”

以下是王志纲本次演讲内容精编,观点精妙,解读精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自开年以来,神州大地仿佛一夜东风起,满眼春色新。

DeepSeek为中国在智能时代大势中赢得一席之地;与此同时,一场极高规格的民营经济座谈会,使得民营经济从灰头土脸到登堂入室;放眼世界,面对特朗普上台带来的超级冲击,社会上下大都表现得淡定自若,不复初见特朗普时的惴惴不安。

种种迹象都表明,盘旋在中国社会之上的阴霾逐渐散去,新的时代正在到来,很多人甚至乐观地认为中国的国运已然回归,对明天充满期待。

这固然是好事,但这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未来更加险恶的惊涛骇浪该如何应对?如何概括中国穿越治乱兴衰的密码?如何理解今天的中国和世界?想要回答这一切问题,光靠乐观是不够的。

穿越历史的长河,纵观全球的发展,技术革命带来史无前例的全球化进程,但你会发现无论世界呈现出多少张面孔,国家的起伏兴衰有多么波澜壮阔,当前整个世界的主流仍然是东方和西方的竞合博弈,不仅仅是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层面的博弈,最根本的是文化之间的博弈。

自福山《历史的终结》,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之后,解读国际竞合的基本逻辑已经从意识形态的分野转为文明的角逐,随着当前中国的崛起,我们有必要对中华文明的底色进行更加彻底地厘清,如此方能找到支撑中国复兴的力量。

文明的力量非常抽象,很容易变成虚无缥缈的空谈,但唯有透过文明的力量,我们才能穿越时间的铁幕,理解中国曾经的辉煌与沉沦;方能窥见莫测的未来,找寻个体前进的方向。

今天我尝试来聊聊这个话题,或许能为你带来一些力量和信念。

文明的诅咒

理解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重要坐标系,就是中华文明之于四大文明。

过去一年间,我走过20多个国家,我曾在黑海边远眺俄乌战场兄弟阋墙的烽烟,也曾在贝尔格莱德被炸毁的中国大使馆前献花祭奠,文明的兴衰治乱,令人感慨万千,二十年前的熊熊火光在沉睡的记忆里再度鲜活。

王志纲老师一行在贝尔格莱德被炸毁的中国大使馆前献花祭奠

1999年,美国的三枚导弹直接将南斯拉夫的中国大使馆夷为平地,三名中国记者葬身于此。消息传回国内,几十万青年学生把美国大使馆团团围住,愤怒的青年将墨水瓶砸向美国大使馆,至今仍留有斑斑印迹。

面对群情滔滔,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却只能忍辱负重,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当时中美的差距,可以说根本不在一个等级上,决不能意气用事,冲动行事将毁掉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

唯有打落牙齿和血吞,化悲痛为动力,卧薪尝胆,闷头发展,因为实力才是国际社会的通用语言。

二十年时移世易,到2021年安克雷奇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杨洁篪的两句话掷地有声:我们把你们美国想得太好了

第二句话:“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这一次(特朗普上台)要发起再度挑衅时,中国外交团队的言语更为强硬:无论是金融战、贸易战、科技战以及其他战争,中国一概奉陪到底,这种底气的背后,是过去几十年中国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15天前,我专门去了埃及尼罗河畔,站在金字塔前思考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的四大古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化和中华文明)另外三大古文明已经灰飞烟灭,埋葬于历史尘埃之下,中国何以摆脱文明的诅咒,绵延至今?

埃及人在4500年前建造的胡夫金字塔,每块石头重达2.5吨,230万块石头垒就成的金字塔。其中所运用的工程、数学、天文学的知识到今天都无法破解,都说明当时具有高度的文明,而如今这些文明已然消失,没有保存下来。

历数四大文明,最主要的劫难就是周期性的异族入侵。

从公元前 800年到公元六世纪,漫漫1500年间,埃及被亚述帝国,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反复征服,最终文明彻底断档。

今天的埃及人,或许仍有部分法老的血脉,但那个时代辉煌的文明和语言早已不存在了。

无独有偶,古印度和古巴比伦文明在被异族征服后,其原生文化、宗教和社会结构遭到根本性的破坏,进而导致文明的湮灭。

王志纲老师在金字塔前的思考:中国何以逃脱文明的诅咒?

中国同样也经历过无数次异族入侵,甚至可以说,数千年来中华文明的一条主线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文明的对抗,汉武帝劳师远征,横扫匈奴王庭,但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游牧民族的基因始终延续,各个朝代异族的入侵从未停止,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一次次直捣中原。

以至于以日本为代表的部分学者们认为:中华文明的法统早已断绝,所谓“崖山之后无中华,明亡之后无华夏”正是这一论调的延续,更有甚者认为唐朝也是游牧文明所建立的。

其实这是狭隘的认知。文明就像是瓦罐,另外三个“瓦罐”被外力强行打碎,唯独中国3000年以来不仅未被覆灭,反而靠着强大的虹吸效应融汇了各个异族。

从世界史角度看,游牧民族并不仅仅是我们的北方邻居,他们广泛地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由于生产方式的极大不稳定性,游牧文明会周期性地向欧亚大陆边缘的文明发动入侵。

中原大地上的“五胡乱华”和罗马帝国的“蛮族入侵”,这两件大事大致就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欧亚大陆的两端重新陷入了两三个世纪的混乱,但两者的结局却迥异。

罗马帝国就此陨落,欧洲分裂成无数个小国,至今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国又重新回到了大一统,并延续至今,其中北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允地说,自秦一统中国以来,南北朝是中国最有可能陷入彻底分裂的时期。

当时,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感尚未完全形成,再加上南北朝间江河阻隔,胡汉相异,甚至一度在风俗、思想、文化方面也越走越远,更关键的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互相无法控制水源与粮食,这给分裂提供了条件。

在这个中华文明国运的断裂点之上,以北魏孝文帝为代表的那一批少数民族政治家。在他们的尝试下,胡汉二元的政治制度得以形成,正是在北魏孝文帝乃至无数失败者的尸体之上,中华文明完成了涅槃。

日后的隋文帝、唐太宗,身上都交融着胡汉血脉,他们在无数血与火的经验中,融胡汉之所长,成就了气象万千的伟大帝国,让包容并汇的中华文明走向了成熟期,终于摆脱了文明周期的诅咒,五千年不曾熄灭的中华文明火种,在历史的长夜里明灭闪烁,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文明的锻造

中华文明能够摆脱文明的诅咒,得以幸存,最关键在于形成了文明的四梁八柱。

1. 中华文明的模具

为什么中华文明具有如此高度的同化能力?中华民族到底是如何保持内核的高度稳定,蜕变而不变质呢?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汉学家白鲁恂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不是一个民族国家体系内的国族。

中国是一个佯装成国家的文明。关于中国“文明型国家”的特质,很多学者有过精彩论述,我在此不多赘言。

我想着力指出的是,不管是“文明记忆”的起源与流变,还是“天下观”的塑造与阐释,都离不开“周礼、秦制、汉习、唐风”这个文明的模具。

从秦晋高原起家的两个部落炎、黄,总共人口不到10000人,从渭河流域沿黄河,从陕西到山西、河南、山东,到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最终滚雪球,滚成了14亿人,这其实也是中国国家模具的打造过程。

正是这个模具创造了今天的中华文明,而这个模具是在1000年的时间内完成的,这就是“周礼、秦制、汉习、唐风”。

“周礼”不仅仅指《周礼》这本书,而是周朝对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政治制度、文化理念乃至美学等方面一系列的重大影响。

有周一朝,使“中国”这一概念终于正式形成,黄河流域不再是若干个部族竞争的战场,而形成了存续的文化核心。

与黄土地上的农业生产活动相关的祭祀仪式,是周礼诞生的基础;分封、世袭、井田、等级观念等,都是周礼的延伸与拓展。周礼背后的规矩、纽带和社会自治传统,不仅奠定了中国人几千年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于当今的社会治理仍有很强的借鉴价值。

如果说从商到周,中华民族褪去了青涩,那么“周秦之变”则彻底让中华民族走入盛年,在接下来近两千年内占据世界文化高峰,所谓的秦制,一是改分封世袭为以战功授爵,二是从封建分封制度到大一统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实现了大一统。

但秦制伟大则伟大矣,但毕竟太仓促、太冷峻、太残酷,最终短寿夭亡。汉朝实际上成了秦制的补锅匠,最终把制度改革的尝试正式确立为习惯,并绵延两千多年。

史学界常有“汉承秦制”的说法,秦、汉常统称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享国四百多年的汉朝,不仅在政治制度上走向成熟,更形成了汉民族基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

文化、饮食、服装、建筑、音乐等在兼容并蓄中逐步定型,产生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如今汉朝虽已远去,但“汉”作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字、一种文明的标志性符号,在世界依旧名声响亮。

汉固然伟大,但终汉一朝,游牧文明的边患始终无法解决,最终酿成了五胡十六国的苦果。

唐结束了南北对立的局面,建立起兼跨长城内外的统一王朝,将众多族群纳入国家的疆域及文化圈中。

唐是中华帝国最为辉煌的那个时代,作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长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可谓空前,那时被称作“胡食”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曾在长安出现过鼎盛局面,日本、高丽等国的遣唐使纷纷来朝,盛唐给我们留下来的遗产,不只是政治制度、生活习俗、文艺作品,更是一种融化在血液里的气质。这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将近1000年时间,“周礼、秦制、汉习、唐风”将中华文明的模具定型下来。接下来的2000年,无论天下如何变化,中国民族的底色都不会变。

2. 汉字:解码文明传承的密钥

文明模具形成之后,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密码贯穿3000年至今,就是汉字。

很多人低估了汉字的力量。连绵至今的文字,使得文化记忆得以完整的传承,古埃及的圣书体文字随着祭司阶层的消亡而失传,古巴比伦楔形文字更是沦为了死文字,唯有汉字,跨域了时间和空间,跨越了方言与民族。

前些天,我六岁的小孙子背诵了一首王维的古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一副意境隽永的山水图在脑海中缓缓流淌的同时,更让我感叹于文明的力量,今天的孩子依然在诵读千年前的先贤篇章,这是中华文明共同体最直观的体现。

另外一方面,汉字有着高度的概括性和极强的联想能力,信息密度极高。英语一年要产生4000多个新生词,总词汇量超过200万,因为他们需要描述许多新生事物。

而中国的常规汉字只有3000个,就可以描述很多新生事物,无论是纵向的传承,还是横向的拓展,还有未来的新生全部都能囊括。

当前人类文明正在爆发性发展,文字作为文明的载体,如何高效的承载不停扩张的文明,汉字的扩展性体现出了极强的优势。

在人工智能时代,汉字更是体现出了惊人的潜力。很多人也误以为中国的汉字影响了科技发展。没想到今年春节时候,DeepSeek的出现,证明了汉字不仅是一种璀璨的文化,而且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

特朗普在上台后,启动了“星际之门计划”,拉拢了全球顶尖的科技巨头,花费5000亿美金加大算力投入,要在人工智能时代将中国远远抛下。

没想到三天后,深度求索推出了Deepseek-R1模型。这个模型的横空出世,把训练成本打成了白菜价,仅为美国的20%,成本降低最大的功劳是汉字,汉字的表述、表现、内涵、演绎是英语无法比拟的。

麻省理工学院的测试指出,基于汉字的AI模型在能耗方面,比英文模型低42%。

汉字"形意相生"的表意机制,使汉字天然具备西方表音文字难以企及的信息承载维度——只需要极低的GPU消耗,就能创造出高效的算果,于是这种基于汉字思维模型的算法震惊了互联网,而这正是中国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突破技术边界的文化密码。 

当然,汉字的大放光彩并不能否认以英语为代表的拼音文字的优势,拼音文字的抽象逻辑符号体系,为西方哲学思辨和科学思维的诞生提供了结构性的支撑,拼音文字的强逻辑属性为不断细分的学科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拼音文字更强调“分”,从英文单词开始,产生了逻辑学,进而产生了科学,这也是西方的优越性所在。但以中文为代表的象形文字,其强大的表意功能更适应天人合一的直观思维。

今天的人们在小的问题上知道的越来越多,在大的问题上知道的越来越少。如何让人们从小的问题上升华,在大的问题上有更广阔的视野?这是西方的逻辑和哲学所欠缺的,而这正是中国的文字、语言和哲学以及思想能大放异彩的地方。

3. 汉字:解码文明传承的密钥

当“周礼、秦制、汉习、唐风”的构成以及中国文字贯穿千年的时候,中国文明模具就产生自己的四梁八柱:大一统、大包容、实用性、天下观。大道理很容易懂,我想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来体现何为中华文明的本色。

1)大一统,中国人深处的认同感

上世纪80年代,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我有幸被新华社派驻到广东,开启了近十年的记者生涯,1988年,一位美国记者好奇地询问我:广东是否会独立?

我很诧异,他为什么问出这个问题?他说:首先,广东的收入是其它地区的5倍、10倍,在西方的观点里,经济差异大了就要闹独立;其次,广东话和普通话不一样,不是一个民族,为什么不独立呢?

我告诉这个记者:虽然广东的语言和普通话不一样,但他们是地道的中国人,他们从中原走来,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他们的祖先都是河南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如何也磨灭不掉。

中国的国家再大,语言可能不同,但文字是一样的。通过几千年的塑造,中国人对国家的大一统,是发自内心的。

这与现在美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沿海与内陆的差距远比现在美国东西海岸与中部的差距要大,但当前美国面临严重的内部撕裂,而中国则是齐心协力冲过了历史的三峡,如今每年广东、上海、江苏等发达省份每年拿出几千亿的转移支付用于内陆扶贫,没有谁有怨言,这就是大一统文化基因的集中体现。

2)大包容,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近日,美国拥有3700万粉丝的网红“甲亢哥”Speed来到中国,他和团队用直播镜头展示了上海、北京、成都等地的风土人情,这场疯狂的直播,演变成意外的文化破冰之旅,打破了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有色滤镜,展示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和接地气的中国。

面对中国花样繁多的街头美食,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热情好客的中国朋友,海外网友的评论出奇地一致:“中国人太热情了!”“中国的城市比我想象的现代多了!”“这里的网速简直离谱!”

“甲亢哥”Speed在长城

这次Speed的中国之旅,恰逢中国过境免签政策的重大调整,其背后则是中国对外形象传播的全新探索。

2024年12月,中国宣布将过境免签停留时间从原来的72小时延长至240小时(10天),并新增21个入境口岸。这意味着,更多国际旅客可以更自由地探索中国,而不仅仅是路过。

这一看似仅仅是签证规则的转变,让海外花费重金打造的舆论铁壁彻底崩溃,再加上去年大量涌入的“小红书难民”,中国的大气包容正在迅速扭转全世界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如果说“大一统”是秦制留给后代的礼物,“大包容”就是盛唐传承于血脉的基因。

3)实用性,改革开放是逼出来的

中华文化的另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强大的实用主义。

在广东新华社工作时,我有幸采访了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的任仲夷。

他提出一个口号——“灵活变通”,他说:改革就从违规开始,如果不违规,怎么叫改革呢?把人都困死了。

当时广东流行任老的一句话:见了红灯绕道走,见了绿灯赶紧走,见了黄灯摸着走,反正都要走。这即是有名的“三灯论”。

他还有一句话更精彩,在那个摸着石头过河的特殊时代,他号召干部们“先斩后奏,边斩边奏,斩而不奏 ”。

做什么事情不要等红头文件、等上面领导点头才做,做什么事情看准先干了再报告;还有些事情实在拿不住的,边做边报告,先上车后补票;还有一些事情走错了,那就不要报告了,自己斩而不奏就算了,接受教训就行了!

任仲夷这些充满政治智慧、充满辩证思想的意见,上承自改革开放的总舵手邓小平,下影响了千千万万来广东改变命运的年轻人,对于当时广东积极往前探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邓小平的默许之下,所谓的经济特区探索,本质上是一场以实用主义为导向的探索,一场以“对外开放”来推动“对内改革”的微创手术,一场收益最大化、代价最小化的精明生意

一切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改革措施,在经济特区里都被默许先行先试,执政者秉承最大限度的宽容——“先看看再说”。一旦尝试成功,其经验便可以有条不紊地向全国推广;一旦失败,则吸取教训,另谋新路。

如果没有实用性,就没有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没有实用性,就没有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如果没有实用性,就没有邓小平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并不是制度优劣的表现,而是工具和手段,市场经济有机会,计划经济也有市场”;如果没有实用性,就没有中国走向全球,也没有今天中国的繁荣和富强。

在改革开放初期,没有长期性的顶层设计,更没有一张画到底的蓝图,具体的改革措施谁也不清楚,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这艘大船的舵手,邓小平的立场很简单:“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因此,他才能不为僵化的教条所拘束、不为高大上的口号所绑架,不唱高调,在徘徊迷茫、左右摇摆之中只坚持一个永远不变的原则:“发展就是硬道理。”这是贯穿改革开放全局的精神内核,也就是中华文明实用主义精神的缩影。

4)天下观,历史上的大国之风

在原来没有西方过来的时候,3000年来,中国人在东亚总认为自己是老大。中国人当时是怎么认识世界的呢?我是天下之中,对小国采用“王而化之”的方式,把它纳入中国文化之中,只要你认我为大哥,就给你好吃好喝,这就是中国过去的天下观。

在历史上,郑和带着舰队下西洋的时间比西方的舰队还早了几十年,如果都像西方一样去抢占殖民地,可能很多地方都是中国的。

但郑和没有这样做,他所到之处,只是宣扬东方有一个大国,繁荣富强,皇恩浩荡,只要认“大明”为大哥,大家可以共享天下太平,他没有产生一点点去抢占的想法。

也有很多人批判郑和,认为太温柔了,如果早点抢过来,不都是自己的了吗?那我们为什么不抢呢?从短期来说,抢可能占一些便宜;从长期来说,不抢才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浩瀚长远。

明的衰微

理解中华文明的第二个重要坐标系,就是中华文明之于西方文明。

1. 我们成了“土拨鼠”

当其他古文明的火光次第熄灭,无数伟大帝国烟消云散,只有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地崛起,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绵长的超级帝国。与繁荣相对应,中国的衰落同样触目惊心。

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带动了整个世界工业化的发展,现代化浪潮席卷而来,对中国这个古老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

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中国的精英阶层大梦初醒,方才察觉,他们所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入侵者,而是从科技、金融、制度、组织、军事等全方面领先的西方文明,是对中国的降维打击。这种文明断层带来的差距,令很多人心生绝望。

广州市南沙区上横档炮台遗址

一些精英阶层开始反思,甚至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化、文明乃至人种都不如西方,掀起了对中华文化、汉字全盘否定和改造的思潮,主张全面西化。

当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选择“脱亚入欧”,在文字、文化甚至人种方面都向西方靠拢,随后又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让中国文明颜面扫地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西方人给中国人以“东亚病夫”的称号。

就连一些中国的精英都认为自己是病夫,带头全盘否定中国:第一,人种不行;第二,文化不行;第三,文明不行;第四,语言不行,认为如果不全盘西化,中国就没有希望。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开始奋起直追,前赴后继,为中国开启救亡启蒙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但直到我们这一代人,依然有着深重的宿命感,觉得中国没有希望,想要赶上西方,没有三五代人,绝不可能。

讲一个真实的故事,1978年我考入兰州大学,当时国家都还很穷,吃饱没问题,但根本谈不上什么质量。那时已经有不少海外的影视作品引入中国,偶然间看到了一部对我产生极大震撼的电影《追捕》。

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进了电影院,荧幕一打开,我傻眼了。东京银座街头车水马龙,霓虹灯闪耀,我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城市。

那时候整个中国都是破破烂烂,像兰州的路上还有毛驴车。这种对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太直观了。

电影最后,男女主开着飞机穿越津轻海峡,机翼划过蓝天,更成了我不可企及的梦想。

日本流光溢彩的现代化深深刺激了我,第二天我又去看了一次,看完电影之后,我暗下决心,要学日语,要选修日本经济,毕业以后一定要去日本留学,去看看璀璨银座,穿越唯美的津轻海峡,去认真学习日本的强国之道!

那时的我才20岁,花了很大的功夫学会了日语,还偶然间和一个日本姑娘谈起了恋爱,虽未曾见面,却鸿雁传书不断,她寄给我的书信,全是绢纸,还有喷了香水的小公仔。

后来她还提出要来中国看望我,直到我和系领导汇报之后,系里以组织问题为由,以我的前途相恐吓,这段跨国恋才无疾而终。

当年的中国和日本差距有多大,我深有体感,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形容词,直到看了《哪吒2》中的一个镜头,才恍然大悟。

哪吒去降服土拨鼠,点着土拨鼠的鼻子说:还吃,收你们来了!画面中的土拨鼠穿得破破烂烂,端着破碗,碗里只有一些杂糊糊,看着天兵天将,只会惊恐的大叫。1978年的中国,我们就是那些土拨鼠啊,都穿着破烂的衣服,碗里也只有糊糊,用惊恐的眼神看着外边的世界。

这就是当时的中国,美国欧洲日本“位列仙班”,我们只是端着土碗的土拨鼠,那一刻起,我深知中国一定要改革开放,要奋起图强,我们坚决支持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路线。但我们这一代人能不能实现,并不抱有任何希望。

2. 信心,就是明天的太阳

就在我非常悲观的时候,偶然间看到了《展望二十一世纪》这部巨著,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分别代表西方基督教文明与东方佛教文明,在哲学、宗教、政治等领域展开了深度探讨。

其中一段话对我的震动特别大,池田大作问汤因比:西方的文明已经到了强弩之末,未来能拯救人类的文明在哪里?而这个88岁的老人毫不客气地说:在东方。池田大作又追问:在东方哪里?汤因比说:在东亚。

这时候,池田大作心中有了自己的答案(日本),但还是想从汤因比的口中得到证实,于是再追问:是哪个国家?

而汤因比说出了一个让池田大作无比震惊的国家——中国。要知道,1971年的中国积弱积贫,西方人都把我们看成抱着土碗的“土拨鼠”,能够吃饱不被饿死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是中国呢?

80年代,我看到书的时候也不相信会是中国,很多国家都把中国甩得远远的。汤因比却说,未来能拯救人类的就是中国,汤因比在《展望21世纪》中列举了中国的三大优势:

文化底蕴的稳定性:中国是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与世俗伦理为现代社会的生态危机提供了解决方案。 

政治制度的适应性:中国在近代屈辱中实现独立,并探索出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例如在20世纪经济危机中“独善其身”的表现。

民族精神的韧性:汤因比特别钦佩中国在百年屈辱后“以强大意志重塑国家”的能力,认为这种精神是文明存续的关键。在人类文明面临十字路口时,只有中国文明能够融合传统与现代,为分裂的全球文明提供“统一的政治模式与文化价值观”。

40年过去了,汤因比先生已经作古30年,他的预见也正在变为了现实,这就是大历史学家洞穿古今的超卓眼光。

无独有偶,在中国人普遍垂头丧气,认为中华文明已经落后的时候,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回忆录中写了这么一件事:

1979年小平同志最后一次出国,到新加坡访问,和李光耀交流。小平此行,其实是带着一个天问去的。

早在1921年,年轻的邓小平去法国留学时,坐船经过新加坡待了一天,他看到的是一个破败不堪的华人社会。

短短几十年,新加坡成了全世界不可小觑的花园国家。之前西方人说亚洲人种不行,日本崛起之后没人说了,又说中国人种不行,但新加坡作为一个华人国家,为什么也能崛起呢?小平是抱着这个疑问去的新加坡。

李光耀说,“新加坡的华人都是广东、福建破产的农民和渔夫,而他们凭借自己的勤劳走到今天,你们有的却尽是留守中原的达官显宦、文人学士的后代。文化根基深厚、人才辈出,只要有一个稳定的中央政权和稳定的经济环境,只要官员们能够勤政,只要走市场经济,甚至会比新加坡做得更好,根本不会有问题。”

李光耀40多年前的预言,今天也逐渐变为了现实。

由此我想到一个有趣的事情,1953年,中国召开全国政协会议,西藏活佛喜饶嘉措参加,主席讲完话之后径直走向活佛,与他展开了精彩的对话:佛教讲究轮回,民众怎么相信轮回呢?

高僧说:你看得见明天的太阳?主席说:看不见。高僧说:那你相信明天会出太阳吗?主席何等聪明之人,顿时说:我懂了,我懂了。

我们经常说“大多数人因为看见所以相信,而少数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谁都看不见明天的太阳,但因为相信,我们终究能看到光明的到来。

两百年来,中国被世界远远甩到了后面,以至于很多人怀疑中华文明是否落后于西方文明,但汤因比和李光耀两位智者的洞见,点燃了我的信心,中华文明从来不曾落后,只不过我们混淆了现代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概念。

现代文明是地理大发现以后,伴随生产力革命,文明碰撞、交流、比较融合的结果,不是西方文明的独立成果,只不过是西方文明率先开启了这一进程罢了。

现代化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其根基建立在工业文明和海洋视角之上,中华文明过于璀璨的同时也过于坚固,大船难调头,以至于在现代化进程中“打了个盹”,暂时落后,西方文明凭借现代化上的先机对几千年农耕传统的中国实现了降维打击,但当中国一旦实现了调头,其影响力和爆发力是不容小觑的。

文明的逆袭

理解中华文明的第三个重要坐标系,是中华文明之于现代文明。

1. 大圣归来,民营经济从偶然成为必然

当西方文化开始降维打击的时候,中国文明面临两个大命题:其一,中国必须从农耕文明进化到工业文明,否则中国的积弱积贫,一盘散沙,照样会被人欺负;其二,必须从大陆视角升华到海洋视角,变成陆权与海权兼有的国家。

这两大命题实现没有?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写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几个观点总结中国工业化繁荣富强的成果:逼出来的改革;放出来的活力;摸出来的市场。

没有“逼迫”,中国不可能改革,但中国人的实用主义、中国领导人的知行合一、实事求是的态度让中国终于开始改革了。

怎么改呢?一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开始“放”。这一放,没想到放出了一个新物种——企业家,放出了一个新物种——民营经济,放出了一批造富的人,放出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而对这一股力量的认知,经过了长达40年的过程。直到三个月前,中央最高领导人召开的民营经济座谈会,包括下一步即将确定的《民营经济促进法》,让企业家登堂入室,从必要性的补充变成必然性的力量。

什么是市场经济?我在新华社的时候,随社长穆青深度经历了小平同志的“南巡”。当时深圳的最高领导问我:北京还在讨论市场经济,而深圳要走的市场经济万一被说成走资本主义怎么办?

结果小平同志到了深圳就给出了答案: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是制度优劣的表现,只是工具和手段。从此,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了春天的故事,一个蓬勃的市场经济起来了。

熊彼特有个著名的观点:企业家的成批涌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繁荣的唯一原因。

今年初,中央最高领导在京出席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任正非、马云、雷军、王传福等一众民营企业家参加。会议级别之高,参会企业家覆盖行业领域之广,释放了强大的信号。尤其是马云的亮相,更是成为了时代的风向标。

究竟是时代的马云,还是马云的时代?我认为不需要有答案,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足以证明马云就是这个时代最显眼的风向标。

马云的退隐,大家觉得振兴民营经济可能就是说说而已,马云一旦重新出现,谈笑如昨,大家才觉得民营经济的振兴可能是来真的了。马云并不万能,但民营经济整体的大圣归来,终于让我们看到了政策钟摆回调的强大力量。

前些年,为了扶贫,我们更强调公平;但今天为了对抗美国,为了继续前进,钟摆开始回调,强调效率优先。

总书记前几年在座谈会上把“先富带后富”改了一个字,变成了“先富促后富”。穷人不能躺平,也要参与到经济的建设。

靠谁来促进呢?靠先行富起来的民营企业家带着他们往前走,这是整个中国政治周期和政治格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的原因,也非常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领会当前中国的政治纲领,我认为一定要高度关注这两句话:“高质量发展就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可谓掷地有声,如果过分强调公平,会导致合成谬误,使民营经济感受到寒意,那么我现在很清晰地预见到,钟摆已经开始向效率倾斜。

我们需要做的是做大蛋糕,发展新质生产力,过去混乱和不明确的政策也将得到调整。

因此,我得出结论,民营经济在未来5年或者10年将迎来非常好的政策窗口期。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就在前方。现在是播种的时机。

文明的抉择

当前中国两大时代主题,就是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全球化:

1. 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斐然

10年前,中国提出要与德国、日本对标,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在新能源、新基建、新智造和新消费等领域都有很多具体的规划。

这个计划出来的时候,惊醒了美国,美国认为中国只能做衣服鞋帽,怎么能往高端制造方向走呢?于是,从特朗普开始,到拜登,又到现在,美国一直打压中国的科技产业。

当时有很多“公知”就说,现在投降还来得及,如果得罪了美国,我们就彻底没有未来了。这个言论在中国影响非常大。

10年之后,我们看看现在的结果,那些规划全部都已兑现:新能源,中国占据了全世界的百分之八九十;新基建,通过5G让很多工厂变成了黑灯工厂;新智造,涌现了机器人、无人机、商用大飞机、舰船等一大批工业成果;新消费,中国在手机方面出现了很多消费场景,而这些国外还不具备,到国外我们还不适应。

前段时间我参观了美的集团,与何老先生交流,谈及美的的发展历程,从10多年前的1000多亿做到现在的3800亿,收购库卡是美的至关重要的战略抉择。

9年前,当美的去收购德国库卡机器人公司的时候,在西方引起了极大反响。有人煽动德国人:你知道广东人吃什么吗?什么最稀缺就吃什么,他们吃蛇、吃猴子、吃狗,怎么能将一个百年企业卖给这种野蛮人呢?

后来在多方努力下,终于完成了库卡的收购。美的还专门请库卡当时的德国CEO来作报告,他最后说,欧洲有先进制造业,美国有AI和智能经济,中国有什么?中国只有雄心壮志。

这反映了西方人的傲慢与狂妄,认为中国买了去也玩不起来。短短8年下来,美的把库卡消化吸收完毕,每年还有几百亿的收入,成为了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顶流企业,为中国式现代化补上了重要的一板。

在中国,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中国人不仅有雄心壮志,更有改天换地的实力。我们看到民营企业家群体中,50后慢慢退出一线,80后、90后登上前台,而他们的创造力非同一般。

但我也遇到了个别悲观失望的企业家,于是我发了一个视频,提出来这样的观点: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新旧经济转换的时代,当你和旧经济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感到悲观,寒流滚滚,如房地产、建材、装修及一些资源性行业,因为他们不存在了。

而当你和80/90后的新生代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都是新思路、新赛道、新打法,就会发现阳光灿烂。

特别是中央开始对民营经济大开方便之门,展开前所未有的支持。未来不知道会涌现多少“杭州六小龙”这样的企业。

前不久我看到DeepSeek梁文峰的一篇文章,在信中讲述了很多创业人在遇到难以解决的难题时,到晚上12点在杭州找个路边摊,一边吃烧烤喝啤酒,一边畅谈技术的未来。

我想,这种随性自由的动人场景,不正是美国原来所推崇的硅谷车库创业精神吗?从乔布斯到马斯克,哪一个不是这么过来的?

到今天,杭州已经成了一个东方的硅谷,全民都在创业,从大学到民间,从企业到政府,形成了一种生态,而这种生态成了碾压很多传统城市的创业天堂,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与学习。

2. 中国式全球化,已在路上

去年的这个时间点,我在大会上讲“不出海,就出局”,一时间成为热词,其实并非这句话讲的有多么深刻,而是恰好赶上了时代的韵脚。生而全球,是这一代中国人的昭昭天命。

2024年3月,王志纲老师在第十一届智纲智库大会上发表《穿越无人区》的主题演讲并提出“大国博弈、人工智能、服贸出海成为改变世界的三股力量,中国式全球化势不可挡,中国企业‘不出海就出局’三条路径选择”的战略预见

纵观人类史上的三次全球化,其本质就是全球价值的发现与重构。

尤其是英美继起的盎格鲁-撒克逊霸权,更构建了一套市场经济从工业化中心到边缘的扩散叙事,并将西方的兴起归因于制度、文化乃至人种的优越性,所谓的世界史,不过是西方文明的扩张史,其他文明只能作为依附者攀附其上。

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世界霸主,占据了全球价值链的绝对支配权。按照美国构建的金字塔体系,美国稳居金融、技术和价值观的顶端,其他发达国家凭借高端制造和高端服务占据次高端,中国、东南亚等以大规模的低端制造为金字塔上层提供价值,非洲、拉美等则位于提供生产资料的底端。这样的制度安排充满了不公等的掠夺性。

这种金字塔架构,能够为美国提供最大利益,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尤其是中国的崛起,让美国一方面美国作为“平台型国家”,需要为维护世界秩序,应对挑战者而付出大量成本,另一方面制造业的真空也带来了美国的撕裂。

如今特朗普以绝对优势再度登顶,正是美国“国家性”与“世界性”对立的集中体现,这非一个完全偶然性的事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我们需要面对一个全新的美国,以及美国转向之后的全新世界价值重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极端对立的美国政治生态,只有两项共识,一个是把中国定义为战略竞争对手,一个是赋能国内制造业。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对中国高科技的全面封锁,对中国制造业的全面遏制将持续展开。因此,中国式全球化是中国突围的必由之路。

从产品出海,到产能出海、品牌出海、文化出海,再到商业模式出海,中国正在展开了全方位的全球化,而且其底层逻辑与西方近五百年主导的全球化迥然相异,中国的现代化生活场景,极低的工业制成品成本以及科技创新,正在惠及世界。

很多年轻人都在说,今天中国极度内卷,压力很大,远不如改革开放之初机会丛生,我倒建议不妨把目光再放远一些,广阔的全球机会正在等着你们开拓,一个最好的时代正在不远处等着你们到来。

结语:文明的力量

历史轮回的迷雾中浮现出令人深思的启示,技术迭代从未改变深埋基因中的文明密码。

当今国际形势正在加速重组,AI时代的大潮沛然难御,人类文明正在走向十字路口,谁能够担当人类文明的未来?

2025第十二届智纲智库大会现场

回忆起汤因比先生的预言,我仿佛看见,在古老的中华文明一波又一波重峦叠嶂的远山之上,数不清的身影正在超越时间与我们一道共鸣,这不仅寄寓了世人对稳定秩序的企盼,更是一个巨大的文明共同体对我们的承诺与邀请。

国运即是人运,大国方有大民。我坚信,中华文明的力量,是我们挡不住的国运。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智纲智库(ID:wzggzswx),作者王志纲。

(转自:正和岛)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王志纲:这场国运,谁也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