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赵紫萱
清明雨落,思念成河。在这个缅怀先人的节日里,人们总在追问:除了墓碑上的名字,我们还能为后人留下什么?成都青年陆泰希用一支笔、一台摄像机和一个工作室,给出了答案——他为普通人书写人生回忆录,让那些会被湮没在时光里的生命故事,得以被后人触摸。
清明节前夕,记者见到了陆泰希,他和记者讲述了他做人生回忆录写手时遇到的故事。
陆泰希生活照
“外婆的遗憾,成了我创业的起点”
2023年,陆泰希的外婆去世。彼时他远在海外,未能见到老人最后一面。返乡整理遗物时,外婆留下的植物学笔记、泛黄的国学书籍和手写记录,让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位平凡的老人身上,藏着多少未被讲述的故事,只是她习惯了沉默。
这份遗憾催生了工作室的诞生。今年1月,陆泰希与三位伙伴成立了专门为老人撰写回忆录的团队。他们上门采访、整理素材,将老人们零碎的记忆编织成上万字的生命之书,附以影像、声音甚至3D建模,让后代能听见祖辈的声音。
一位住在龙泉山的农村奶奶让陆泰希望印象深刻,她不识字,却用方言滔滔不绝讲述年轻时谁家娶媳妇、谁家庄稼被毁的往事。“不是所有人的人生都是波澜壮阔的,有的老人只是想找人说说话,和我们聊聊她的生活和经历。”
焊工爷爷的眼泪:
走到行业巅峰,却走不到孩子身边
上周,陆泰希工作室刚完成一位老工人的回忆录第一部分。这位曾获劳模称号的焊工,谈起技术革新和徒弟成才时神采飞扬,却在提到家庭时红了眼眶。“这个爷爷告诉我们,他患了癌症,他十分遗憾前半生错过了陪伴孩子成长。”
爷爷记得唯一一次教儿子做饭:“孩子把菜炒糊了,他硬着头皮也吃完,还夸孩子做得好吃。”退休后,他拼命补偿家人,称这是“迟到的救赎”。陆泰希将他的故事命名为《登山》——“他一辈子都在攀登事业的高峰,晚年才学会爬回亲情的山脚。”
这样的故事让陆泰希重新理解“记录”的意义:“我们写的不是完美人生,而是记录他们真实的经历。”
陆泰希到老人家中与老人交谈
80岁湖北婆婆的生死课:
苦难只是历史的小坐标
最震撼陆泰希的,是一位近80岁的湖北婆婆。她的一生经历了被迫嫁人、丈夫早逝,她靠着在农村做红白宴席独自养家,却在乡间的烟火气里活出惊人的乐观。
讲述回忆时,婆婆只提了一个对后代的愿望:“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陆泰希听了,心里有些沉重,他在他的视角看到了不幸,但站在婆婆视角,她已经努力把这不幸的大半生过得幸福快乐。“从她身上,我学会了把苦难看作历史上的一个小坐标——它存在,但不会定义整个人生。”
目前,陆泰希的工作室已经承接了十多位老人的回忆录订单,年龄跨度从63岁到90岁。陆泰希说,这个工作的门槛不仅是文学和技术,更需要耐心和共情能力。
如今,他的工作室变成了“时光收容所”,收纳着焊花里的青春,田埂上的坚韧和无数未被言说的爱。正如一位顾客跟陆泰希说的:“你写给我们的,是我们存在过的证据。”
陆泰希写给老人的回忆录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