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清明丨晴风吹柳芳草绿,故人在心思念深

一年芳草又新绿,最是春和景明时。时序周转,今又清明。

清明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是人们亲近自然、寻访春天乐趣、澄澈和暖的节气,也是扫墓祭祖、追思故人的肃穆节日。

千百年来,中国人把最深沉的感恩藏在黄土之下,将最厚重的牵挂化作青烟一缕。

清明不是迷信,也不只是节气。它是刻在血脉里的传承,是生者与逝者跨越时空的对话。 

亦是教人低头看清自己脚下的根,不忘来处,不负归途。

这一天,我们尽享天地清明,春暖河山,也将故人长留心间。

01

清明·一隅

执一笔纯真,画一隅烟火,赠你一方生趣。

清明,大节也。

清明起初只是节气的名称,后逐渐与寒食节(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上巳节交汇融合成清明节。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二日,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

二十四节气中,唯清明兼具节日身份,为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又与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经典吟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清明的内涵太过丰富和厚重,要读懂,不妨返璞归真,以一颗初生婴儿般的本真之心,去融入天地万物,静心感受清明时节大自然的气息。

02

清明三侯

清明初侯:桐始华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宋代·柳永《木兰花慢》

“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白桐花开清明风。”

桐花有白有紫,花色清淡,却开得极其热烈,花朵硕大而不失妩媚,在高挺的树干上如叠云飞瀑,纵然只能远望,亦能感到一种元气淋漓、朴野酣畅之美。

奇妙的是,盛放的桐花在烂漫之中,却给人沉静、素雅的感觉。

驻足在桐树下,人很容易为这美好的温柔与清朗感动。

将“桐始华”作为清明初候,可见古人观察自然之细致。

和李花、桃花、梨花、杏花率先争春不同,桐花这会儿才开始爬上高高的树梢。

此时的天地,清澈明朗,新绿葱葱,娇蕊争芳,入眼皆是春和景明。清明之谓,委实精辟!

如此至美至好的时节,为什么老祖宗要把清明作为祭祖扫墓的节日,而使其带有悲思悲情呢?

深味而知,至美离不开至善。世间的最美,自然要与我们的至爱分享。

所以,在清明时节,我们要为故去的亲人添一抔新土,祭一枚新枝,让亲人知道,即使阴阳相隔,最美好的东西也永远与其同在。

清明二候:田鼠化为鴽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宋·晏殊《破阵子·春景》

又至一年清明时,天地万物皆显。春和景明,万象更新。

在清明,万物生长、清洁明净。

古人相信,田鼠为至阴之物,鸟为至阳之物,喜阴的田鼠因为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小小的鹑鸟则因为阴气已经潜藏,终于可以在蓝天下自由自在地活动,尽情地在花间鸣唱了。

清明三候:虹始见

日照雨滴则虹生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这是多美的景象!此时的天地万物,幸福地浸润在气温不断上升所带来的阳光、雨水和春风之中。

闭上眼,仿佛能听到万物生长的声音:田间的冬小麦、山野里的竹笋开始拔节;

牛、羊、马快活地抖着身子;孩子们欢快地嬉戏、跳跃,笑声飘荡在空气里,身体像在抽条,噌噌噌地长高……

最能代表春天的花朵,无不留恋这一年一度亮相的机会,尽情展现着靓丽的容颜,不肯离去。

于是有了“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的潇洒快意。

有了“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的乘兴而去;

有了“豪家游赏占头船,趁得风轻放纸鸢”的闲情雅致。

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阳光下,春风里,沐浴、唱歌、远眺,生命的激情呈现在无忧无虑的状态里,充满最本真、最朴素的充实和欢乐。

杨柳青青,樱花盛放。风吹翠叶,雨打红花。

清风微云,恰遇纸鸢迎风舞。和风细雨,水波荡漾。

在烟雨弥漫的小路,携二三好友,享盎然生机,览无垠春光 。

正是踏春好时节,春光莫相负。

03

清明习俗

祭祀

在这一天,我们为先人扫墓,既是礼敬祖先,不忘前人的伟大奉献;也是慎终追远,寄托后人的无限哀思。

踏春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清明时节,除了扫墓。另一项重大活动就是踏春了。四月春回大地,各地春色正好,我们既要缅怀先人,更要把握当下。

插柳

谚语云:“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

在古人的观念中,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因此,清明插柳戴柳,主要是为了辟邪之用。

放风筝

四月,春暖花开。

人们会把自己的疾病和苦难写在风筝上,待风筝飞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随风而去。

所以,放风筝除了是一种娱乐活动外,更有祛除晦气之意。

04

清明食物

青团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

青团,用艾草汁或者是浆麦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豆沙馅儿,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清明果

安徽、江西等我国南方省份多在清明节吃清明果。

清明果和青团相似,但略有不同。其一,清明果多为饺子型。其二,清明果里面的馅多为五香干、笋干等,是咸的;青团则是以豆沙甜口馅为主。其三,清明果通常用鼠曲草,而青团喜欢用艾草。

螺蛳

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

桃花粥

除了上面几种流传至今的清明传统美食,古人还会在清明节以新鲜之桃花瓣煮粥,熬成一碗桃花粥。

唐冯贽《云仙杂记》诗云:“洛阳人家,寒食装万花舆,煮桃花粥。”

05

清明·絮语

清明,“万物皆洁齐而清明。”

清明,是一个感恩的日子。

那些长眠地下的先人,或许曾为族人扛过饥荒,或许曾在战火中护住襁褓,或许用布满老茧的手,为我们砍去成长路上的荆棘。 

清明擦拭的不仅是石碑,更是岁月蒙尘的恩情。

父母之恩,师长之恩,故土之恩,先祖之恩,皆在清明的一叩一拜中流转。

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感激,那些来不及偿还的亏欠,都在青烟缭绕中归于尘土。

中国人的生死观里藏着温柔,我们把离别看作远行,为思念寻个地址。

让思念能抵抗时间,在心间生长出永恒。

只要祠堂的牌位还有人擦拭,只要清明的思念仍有人寄托,离去的亲人就永远坐在老宅的藤椅上,时不时听听儿孙的碎碎念。

而清明最大的意义,是让活着的人学会重新出发。

禅语有云:“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

我们攥不住流逝的时光,但能握住此刻的温度。

逝者留下的空缺,要靠生者用热气腾腾的日子填满。

清晨集市里的讨价还价,傍晚厨房飘出的油烟气,才是对逝去亲人最郑重的祭奠。

生命的延续本就是最庄严的承诺。

带着离别的伤痛继续前行,才是对生命最高的敬意。

06

清明寄语:人间天上共安康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清明祭扫,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习俗。

细雨微风,氤氲悲愁伤感,风吹落花,思念随风化雨。

在清明,我们缅怀先人、怀想过往、寄托情思、安放思念。

我们在祖先的坟前除草祭扫,放上供品,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

中国人祭祖,或许相信的不是鬼神灵魂,而是相信亲人对我们的爱,是不会消失的,他们只是换了个地方,活在我们心里。

细雨拂尘埃,清风扫忧愁。满怀希冀,故人于清明入梦。

清明节真正的意义,除了勿忘,还有珍惜。

珍惜当下的大好时光,珍惜眼前的亲朋好友,珍惜自己的一切拥有。

好好活着,好好活下去,才是对故人最好的祭奠。

生活还得继续,哀思过后,且歌且行,迎接春天,继续自己的人生之旅。

细雨纷纷,烟柳垂泪,行人断魂,是对逝者的缅怀;

万物生长,惠风和畅,天清地明,是对生者的祝福;

万物有灵,春发几枝,惟愿人间天上共安康。

清明雨上,思念绵长, 愿花飨逝者,春暖斯人。

文章来源:北京木子艺术工作室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抗衰老专委会立足民族卫生健康领域,扎根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等行业产业,接受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的领导,重点就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开展信息交流、业务培训、科普宣传、书刊编辑、专业展览、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按照协会的部署,专委会将抓好抗衰老暨食品医药大健康行业自律与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做好服务。

Disclaimer: The Internet is a resource-sharing platform, we advocate sharing,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opularize science, such as involving the content of the work, pictures, copyright, and other issues, please contact us to delete. This article is for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only, please do not use it for commercial purposes.

(转自:抗衰老产业联盟)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清明丨晴风吹柳芳草绿,故人在心思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