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微软50岁生日,聊聊它在我身上烙下的7个印记

(来源:刘润)

今天,微软50岁了。

祝贺微软!

(截自官网)

说到微软的起点,很多人会想到车库传奇。但真实的故事,往往更朴素。

50年前,第一台面向普通消费者的个人电脑上市,名叫Altair 8800。

两个年轻人发现,这电脑缺少了点“灵魂”:软件。

这就是“微软”(Microsoft)的由来。Micro,微型计算机。Soft,软件。它的名字,已经说完了整个故事。

谁能想到,这颗专注于“软件”的种子,长成了覆盖全球的参天大树。至今,微软依然稳坐全球前列,是一个深刻影响了几代人的软件帝国。

50岁。半个世纪。

这对一家科技公司,是穿越风浪、定义时代的漫漫征途。放在人身上,可是一大半的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别说50年。砍一半,就说25年吧。

加入微软时,我23岁。25年过去。现在,我已经成了个年近半百的活力老人。

但对我而言,在微软工作的经历,仿佛昨日。

历历在目,从未模糊。

在微软浸润的14年,留给我的,远不止履历,更是深深烙在我身上的“印记”。

这些印记,在我身上扎根。如今,25年过去,它们早已生长在了我的血液里。不断,不断,雕刻着我。

它们塑造了我看待世界、处理事务的底层逻辑,是我面对选择时的价值准绳。

甚至在我离开后,这些印记,依然持续影响着,我的几乎所有成长和选择。

就着微软50周年的契机,容我斗胆邀请你,坐下来,泡杯咖啡。听我同你分享7个,微软给我留下的宝贵印记。

从哪里开始说起呢?

如果你有我邮箱、微信,你会看到。我的ID前缀,不是刘润的拼音liurun,而是反过来的,runliu。

为什么这样?

就从这里说起吧。

微软,给了我“runliu”这个名字

时间拨回1999年。

11月,唐骏面试的我。面完之后,就通知我,可以上班了。

结果,入职时,我就闹了个笑话。

1999年12月20号那天,一个23岁的愣头青,带着点儿对未来的憧憬与忐忑,走入了微软的办公室。

没想到,人力大吃一惊:办好手续后,你得说一声啊。我们定好入职日期后,要通知接应部门,给你办理入职。你怎么就这么水灵灵来了?

啊。原来上班这事儿,还要特别预约的。只怪那时,“太年轻”。

过了两天,12月22日。我终于按照程序入职了。入职的时候,HR给我设立的邮箱ID名,是runliu。

微软,是一家美国公司。按照英文世界的习惯,名在前,姓在后。和我们相反。

你看过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吗?周星驰扮演的唐伯虎,混入华府当下人,被赐予了一个终身代号——“9527”。

从此,无论走到哪里,他首先被识别的,就是这个数字。

9527。

(图片来自网络)

runliu,这个有点拗口的英文拼写组合,就是我的9527。

它像一个数字胎记。从此,就那么牢牢地烙在了我往后二十多年的互联网人生里。

后来,我离开了微软,去申请Gmail,下意识输入的是runliu;

注册Hotmail,还是runliu;

再后来有了微博、微信,昵称首选,依然是“runliu”。甚至因为重名太多,你现在加我微信,看到的可能是“runliu02”、“runliu03”……

甚至,最近我在捣鼓.ai域名,第一时间抢注的,依然是runliu.ai。

仿佛离开了这个名字,网上的那个我就不完整了。

这个印记有多深?

深到后来,我儿子小米出生,我赶紧把他的名字缩写,也注册成了邮箱。生怕晚了,这个和他名字相关的简洁ID,就被占了。

或许,我们都曾被赋予一个代号。然后,这个代号就成了你的一部分,甚至定义了你。

这份塑造,是环境赠予你的第一份礼物,无论你当时是否觉察。

名字印记,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

入职微软后,我马不停蹄开始了第一件事:10天培训。

在微软,每年必须接受“十天制义务教育”

在微软工作,有件事,绝对躲不掉:培训。

现在很多企业,把对员工的培训,当做一种“福利”。可选可不选。甚至,只做线上。

在微软,培训不仅是“福利”,更是“义务”。

它被写进了绩效考核。完不成,扣你分。

除了巨大的线上培训库,在微软,每人每年,必须完成10天的线下正式培训。

这很像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微软,你得参加“10天制义务教育”。

对一些人来说,这或许是个麻烦事。但对视成长如命的人,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

想想看。课程免费。机酒免费。活动免费。甚至餐饮免费。

学什么?什么都有。从前沿技术到管理艺术。你想学,放开选。

有一年,有场线下培训活动。

那次,我被带到一个会展中心。要是我骑车,从这头,到那头,都要骑个五六分钟。

走在里面,身侧是无数个房间,里面,全都是在讲课。

课太多,新人少。为了让你来听,怎么办?他们,甚至准备了小礼物。

我们的课,只要来听,就送你鼠标。选我们的,送鼠标垫。我们送小玩偶。送笔。送T恤

老师,成了“卖家”。学生,成了“买家”。求着你学。

3天。每次我走出会展中心,书包里,都塞得鼓鼓囊囊。礼物拿回家,铺了一地。

还有的课程,是微软请来的全球顶尖讲师。他们在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西雅图、欧洲......轮回授课。

只要你的上司批假。跨国?放心飞。机票酒店,公司全包。

只希望你,每年这么尽情学上10天。

这种对员工学习乐趣的滋养,也印刻在了我心里。

现在,我对公司刚入职的同事,时常会说这样一句话:给成长者以时间。

但凡是我能提供的,但凡是他们想学的,我都十分乐意支持。

(那些年我刷过的课)

微软像个苦口婆心的大家长。刚柔并施。学习,成了微软员工的本能。

有机构做过测算,微软每年培训支出,可能高达1亿到3亿美元。

1亿到3亿美元,什么概念?不少上市公司的估值,都没到这个数。

然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在激励员工上,微软付出的精力,难以想象。

还比如,微软全球大会。

用“酒池肉林”来形容,都不为过。

微软大会,那种见到神的感觉

每年7月。你是找不到微软人的。

微软财年到6月30日。所以,很多微软人,会从7月1日开始请假。

没请假的,会干嘛呢?去美国开大会。

大会,会把100多个国家的人招在一起。让销售和技术,不断知道总部开发出什么产品,互通有无。

这场大会,太让人自豪了。不就开会吗?有什么自豪的?

有一年,我去了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叫新奥尔良。

对,新奥尔良烤翅的那个新奥尔良。但这座城市并不是烤翅发源地。它盛产小龙虾。

说回来。

我加入微软时,微软全球的员工,3万人左右。

其中,会有1万人参会。服务这1万人的,随同还有5000人。

当时整个新奥尔良的人口,才50万。1.5万人突然涌进来,是什么概念?

上海这样,大约3000万人口的城市,突然一星期从全球各地,乌泱泱多了90万人。

在新奥尔良所到之处,比如餐厅、酒吧,几乎任何地方。只要你持有微软员工卡,就能打折。

整座城市,在为你闪烁。

既然是开会。那,得怎样的会议室,才能容纳1万人?答。巨大的体育场。

走进场馆,各国的员工,不同肤色、语言,但都眼神发亮。我们举着不同的国旗。这里是中国的,那里是德国的。非常热烈。

简直,就像一场小型奥运会。

(找找我在哪?)

那时,比尔·盖茨退位了,是史蒂夫·鲍尔默主持。但那年比尔·盖茨来了。

他本人出现时,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全场1万人齐刷刷站了起来。我也跟着“啪”地起立。

那是一种,见到神一样的感觉。

眼前这个人,改变了世界,定义了一个时代。而你,是他所创造的伟大事业的一员。

那种强烈的崇敬、归属和自豪感,就像高涨的潮水,瞬间充斥内心。快要溢了出来。

这种巅峰体验,还会被大会期间,各种“不计成本”的安排,不断放大。

比如,为了讲变革主题,开场表演结束后,有一个登月舱缓缓升起。

烟雾里面,走出一个人。尼尔·阿姆斯特朗。

对。就是那个,“第一个登上月球”,说出“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阿姆斯特朗。

又比如,在奥兰多开会。微软包下整个环球影城。

晚上只有我们在里面尽情玩耍。所有项目,免排队。

那种专属、奢华的体验,让你真切感受到,公司的雄厚实力,以及对你的重视。

所以,有时会有人问我,那种面对逆境时“我能行”的底气,到底从何而来?

很大一部分,就来自微软全球员工大会给我的极致震撼,和无与伦比的自豪感。

站在峰顶固然自豪。但真正的考验,往往发生在危机时刻。

当公司需要你,你是否能扛起责任?

我加入公司的时间,很有意思。1999年12月22日。

再过9天,就是2000年了。

“千年虫”危机,来了。

微软带着我们,成为了“追逐太阳”的英雄

这场危机,让我一晚上,跨了6次年。

怎么回事?

当时,计算机系统,是用两位数记录年份的。1900年,1999年,显示就是“00”年,“99”年。

这在之前,没问题。但从1999年到2000年,问题就大了。

1997年到1999年,是“99”减去“97”,等于2年。但是1999年到2000年,是“00”减去“99”,-99年。

跨年的时候。万一,飞机正在天上飞,还没落地呢?万一,银行ATM出故障,疯狂吐钱呢?万一,钢厂里,正在炼钢呢?

微软,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操作系统供应商,自然处在风暴中心。

理论上,在跨年这一天到来前,系统已经升级完了。但是,全球这么多计算机,每一台都成功升级了吗?

没人敢保证。

不敢想。不敢想。

于是,微软为了确保全球依赖微软系统的,都能平稳跨入新千年,启动了一个庞大计划:

“Follow the Sun”。跟随太阳。

全球动员了约7000名工程师,在主要时区设立支持中心。

那一晚,1999年12月31日,我这个刚入职的新兵,虽然做不了核心工作,但被允许留在办公室,见证了那一切。

办公室里灯火通明,气氛凝重。窗外是跨年狂欢的热闹。

甚至,有人从徐家汇的美罗城,拉了一条钢丝到对面楼,表演着走钢丝。人们欢呼着。花样庆祝着。

而我们,守在电话和电脑前,心悬在嗓子眼。

我所在的上海支持中心,得负责亚太6个时区。

随着零点钟声在全球依次敲响,工程师团队像接力赛,24小时不间断值守。

新西兰作为最早进入2000年的国家之一,被太阳第一个照到。

整个办公室,屏息凝神。直到新西兰平稳度过的消息传来,办公室里响起一阵释然的掌声。

然后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太阳,又照到了下一个时区。时钟滴答滴答的声音,在安静的环境里,格外响亮。好。太好了。这个时区,也没问题。

然后,太阳照到了下一个。又一个。再下一个。

为了万无一失,我们做了各种准备:

上海原本一共80名工程师。这回,早早派了20名去北京。万一上海这边出问题,就能立即切换给北京顶上。

不仅如此。我们还和同楼的联合利华,一起弄了台发电机,以防停电。

每确认一个负责的时区安全跨入,我们就小小庆祝一次。那一晚,我们至少庆祝了六次千禧年。

直到凌晨三点多,警报解除,我们才陆陆续续回家。

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出办公楼,街上连出租车都打不到。我一边走,一边试图打车。一路上,看到人们不断庆祝。

最后,我还是硬生生,从南京西路步行了几公里才回到家。

头痛欲裂。身体酸痛。但心里,无比充实。

那一刻,我真切感觉到,自己不仅仅是在修复Bug,更是在守护信息时代的正常运转。

很多大客户用微软的技术产品。比如证监会。比如纳斯达克。比如香港马会。比如新加坡日报。

第二天,股市开盘怎么办。赌马数据报错怎么办。日报发不出怎么办。

这7000名工程师,服务的,是这个世界的运转。就像是世纪跨越背后,沉默的英雄。

而我作为其中一员,仿佛,刚刚拯救了世界。

我感受到了,责任的重量。我感受到了,平凡个体的荣光。

当我经历过为世界“追逐太阳”的夜晚,这枚印记,就深深刻在了我身上:

有些时刻,工作不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守护某种更宏大的价值。

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亲身经历这样的“千禧年”。但,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类似的印记。

这个印记,叫:价值观。

微软,让我真正相信了“价值观”

支撑责任感的,一定是内化的价值观。

微软的价值观,我今天都还能背下来:

1)Integrity and Honesty 正直与诚实

2)Passion 激情

3)Accountable 可靠

4)Take Big Challenges 勇于接受挑战

5)Open and Respectful 开放与尊重

6)Self-Critical 严于律己

这六大核心价值观里,排在第一位的,也是我最看重的,就是“Integrity and Honesty”。

正直和诚实。

诚实,好理解。不撒谎。但你觉得,正直到底是什么?仅仅是“做个好人”吗?

我后来花了很长时间琢磨,才慢慢领悟到正直和诚实的核心。它是一种更底层的状态:一致性。

什么是一致性?就是你心里想的、嘴上说的、和你实际做的,这三者是不是统一的?

诚实,是想和说一致。正直,是想和做一致。

我举个反例。

很多公司痛恨采购收贿赂,但自己又给客户采购送礼。这就是典型的不正直。因为,标准内外不一致了。

想明白这点,“正直”就从模糊的道德光环,变成了具体的行为准则。

现在,我自己开公司,每天其实都要面对很多诱惑。

去年,其实是我们比较艰难的一年,我们不怎么挣钱。但其实,我们有很多挣钱的办法,只不过我们拒绝了。

那时,我们曾拒掉一个模式可疑的“AI自动赚钱系统”的合作。这个合作,我们要出的力很少,报酬很高。但是模式一听就很可疑。坚决不能做。

类似的,也拒过一个著名品牌的公众号广告。因为他们的产品在我认知里,是在收“智商税”。

还有很多很多人找我们,愿意投广告。我们都拒绝了。

做这些决定时,不是没有过挣扎。但一想到“一致性”这三个字,一切就清晰无比。

如果我们一边倡导创造价值,一边又推广自己都不信的东西,那谈什么“正直”?谈什么“诚实”?

这,就是价值观的作用。

微软的价值观,像一把标尺,至今仍在校准我的行为。

这套找同路人的方法论,是微软送我的礼物

关于价值观,有很多定义。我的定义是,“你认为什么有价值”的观念体系,就是你的价值观。

价值观的本质,是优先级。

许多东西都是有“价值”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法既要、又要、还要。

得做取舍。

尤其是,当你在面对重大决策时。你没扔掉的东西,就说明它在你心中,更有价值。

比如,当正直和挣钱矛盾了。选谁?

你选了不挣钱,那么正直就是你的价值观。你选了挣钱,那么,钱就是你的价值观。

价值观,听起来挺好。不过,公司强行定义的价值观,真能对每个员工起作用吗?

真是个好问题。

我记得,当初微软推行这套价值观时,内部也有不少讨论。

随着时间推移,我就看到,那些真正认同公司价值观的人,会感觉越来越舒服,留了下来,并且相互吸引。

而那些不太认同的,可能会觉得别扭,逐渐离开,或者被淘汰。

这个过程,像一个缓慢的“自然选择”。久而久之,整个团队就形成了一种相对统一的“气场”。

这个观察,对我后来自己带团队,也很有影响。

我们这家小破公司,也定了自己的价值观:激情、承诺、思考、行动、正直、舍满取半。

面试新人,除了看能力,一定会聊价值观,看是不是和我们“对味”。选合作伙伴,也会看对方行事风格,是不是追求长期、诚信、共赢。

价值观,能筛选同路人。

价值观,也是最好的协同武器。

微软教会我,别当被人照顾的“巨婴”

说到协同,我还想起一个,从微软带出来的习惯:我从来不带助理跟在身边。

你或许知道,一年我有150天,都在出差。我都是一个人,背上书包,拖着行李箱,自己去机场。

这件事,我是受到当年,微软一位负责全球业务的德国人启发。

按理说,老板出行,得有助理全程打点吧?完全不是。他就一个人,拖着行李登机,非必要不托运。这样,下飞机就出机场,坐上车,去开会。

严丝合缝。极其讲究效率。

到公司处理事务,他也没助理在旁。开会间隙,就看见他“啪”地拿出来一叠打印好的,厚厚的日程本,一张张翻过去,在那儿仔细核对。

一边翻,他还半开玩笑跟我说:“My assistant is very good at making me busy.”(我那位远在西雅图的助理,非常擅长把我弄得很忙。)

不需要助理时刻跟在身边处理杂事。他只需要带着那份信息完备的“行动指南”,就能独立掌控行程。

这种做事风格,在微软很普遍。越高级别,越是“反感”被过度照顾。

比如,当时同事曾为那位德国老板预留了专用电梯,他表示坚决不需要。不仅坚持和我们一起等普通电梯,进了电梯还主动帮大家按楼层、挡门。

在机场你想帮他提行李?他大概率会婉拒,自己拎起就走。

这种文化,也在我身上落下印记。

后来我出差,也从不带助理。一个人,一个背包或登机箱,跑遍全球。自己处理并不复杂。

如果接机人来拿我的行李,对不起,我的行李里面装满金子,我不给你拿。

有时朋友惊讶问:“刘老师,您就一个人啊?” 我笑答:“习惯了。” 心里想的是:“难道我生活不能自理吗?”

一个人出差,在强大的协作加持下,非常高效。

我的时间,全是我的助理同事在管理。我们可能几天都说不上一句话,但工作照样高效运转。

几乎所有协同,都依赖共享电子日历。

日历上,我的同事会把我的行程,标注得极其详尽。时间精确到分,地点具体到会议室。航班高铁信息、接送人是谁、联系方式、行程预估时间、住宿详情,以及会议背景资料。等等等等。

我所需要的所有信息,都在那个日历条目里。

而我需要做的,就是100%信任这个系统。然后,像精准执行指令一样,按日历行动。

每次出门,我只需要打开手机,就清楚知道,下一步干嘛。

有时,半夜2点落地陌生城市,心里也不慌。因为所有信息都在手机里。我完全不需要打电话吵醒助理,确认早已安排好的信息。

这,也是微软带给我的印记。

微软这50年,不断在用它自身的起伏与坚韧,诠释着“基业长青”的奥秘。

回顾我的人生幸事,莫过于在我20多岁的时候,加入了微软这家伟大的公司。

在微软,我感受过学习的极大乐趣。它重塑过我的行动逻辑。让我体会过超越商业的责任荣光。

名字。培训。自豪感。责任感。正直诚实。气味相投。协同效率。

7个印记。共同组成了现在的我。

哪怕已经从微软离职十来年,依然还在起作用。

这不禁让我思考,一段经历,究竟能在一个人身上留下什么?

到底什么是真正宝贵,且能伴随一生的?

或许,到最后你会发现,那些真正能够穿越时间、历久弥新的,并非当时的薪水职位,甚至不是那些曾让你引以为傲的工作技能。

而是这些,被环境、被挑战、被同伴、被文化,悄无声息植入你内核深处的,印记。

愿你回望来路,也能清晰辨认出那些,曾塑造了你的宝贵印记。

无论它们来自何处。

更愿你在未来的旅程中,有意识地去发现、去吸收、去沉淀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主动识别它们,打磨它们,让它们最终成为你独特的勋章,成为你行走世间、穿越风雨时,内心那束最稳定、最明亮的光。

在微软成立50周年之际,写下这篇文章。是我的幸运。

也祝福你,在自己的故事里,也留下属于你的,那熠熠生辉的印记。

6月7日,在上海影城,我会用一天的时间,和你好好聊聊人工智能。

6月7日,就让我们,现场见!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观点 / 刘润  主笔 / 木言声 编辑 / 歌平 版面 / 黄

这是刘润公众号的第2559原创文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微软50岁生日,聊聊它在我身上烙下的7个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