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鱼灯“游”出好日子

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魏 彪

“一戏,鲤鱼摆尾!二戏,鱼腾千里!三戏,鱼跃龙门!”阵阵锣鼓声起,村民游客欢呼雀跃,“瞻淇鱼灯”传统民俗表演正式开场。

3月25日夜幕时分,中国旅游报社记者来到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瞻淇村,只见6条4米长、十几公斤重的巨型鱼灯“游”出村祠堂,穿梭于幽深的小巷之中,演绎“鱼跃龙门”“鲤鱼摆尾”等传统招式,好不热闹。

近年来,“瞻淇鱼灯”这一传统年俗活动正成为这座古村的流量密码。当地通过“非遗+夜游”模式,打造“观灯—手作—传承”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链,独具特色的非遗体验项目愈发受到游客青睐。

活动现场,记者遇到了瞻淇村鱼灯队队长郑冬蛟。2021年,他放弃外地月薪过万的工作,回村接管了鱼灯队,并通过开设直播、外出商演等方式,想方设法传承推广“瞻淇鱼灯”。

去年年底,郑冬蛟还报名参加了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的“我要办村晚”乡村文化能人抖音直播扶持计划,尝试成为才艺主播,通过线上表演的方式,让“瞻淇鱼灯”被网友所熟知。

辞别郑冬蛟,记者来到鱼灯制作工坊,不少中外游客正在体验鱼灯制作。春节虽已过去一个多月,这里的热闹氛围却丝毫不减。北京游客王先生向记者感叹道:“白天体验鱼灯手作,晚上看鱼灯表演,这趟旅行真值了。”

在“望鱼坊”店铺内,记者和29岁的店长汪宇昉攀谈起来。“我从小就喜欢鱼灯。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在中学任教,就利用业余时间创办了‘望鱼坊’,制作和销售鱼灯。”汪宇昉介绍,他还以鱼灯为IP,开发了鱼灯小灯笼、鱼灯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如今,小店靠销售“鱼灯”系列产品,每年能获得数万元收入。

“村里的鱼灯,从村里演到了网上,给瞻淇村带来了流量,也给我们带来了实惠。”当地村干部告诉记者,现在家家户户都在农闲时制作鱼灯售卖,有4成左右的村民专职从事鱼灯制作。2024年,在鱼灯经济带动下,瞻淇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70万元。

借助鱼灯这张名片,瞻淇村引得游客纷至沓来,还发展起餐饮、研学、文创等多元产业。走在鱼灯巡游的主街上,文创店、咖啡店、特色小吃店等店铺鳞次栉比。

从“节庆限定”升级为“全年可触”的文旅场景,“瞻淇鱼灯”打开了“非遗+”的无限可能。“如今,它不仅仅是一场民俗表演,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寄托,更是向外界展示歙县传统文化、吸引游客的一张特色名片。”歙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周萌介绍,下一步,歙县将进一步强化非遗鱼灯文旅核心IP打造,完善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授权经济,拓展内容边界,培育鱼灯全品类、全体系产业链,更好实现品牌变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鱼灯“游”出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