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小德,请把数字4放在数字3上。”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一家企业的展厅内,机器人正在按照指令,伸出手臂精准完成任务,“AI+机器人”的操作充满科技感……
在协同创新的历程中,这样的案例并不罕见,人工智能、机器人、元宇宙等产业发展迅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新的十年,三地携手打造创新共同体,激发出崭新活力。在全面开展创新全链条合作方面,京津冀研发投入强度全国领先,由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京津冀已经初步形成“北京建能力、区域造生态”的协同机制,原创技术成果加速在区域内产业化。
创新生态在雄安落地开花
作为北京科技创新“金名片”的中关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走进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处处可见科研人员聚精会神搞创新的景象。去年7月,金辉来到雄安新区并成立兆福(雄安)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该公司研发的核辐射多模态智能穿戴设备所采用的碲锌镉探测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带着项目落户雄安,自公司正式运营以来,金辉团队先后接下中国星网总部室内环境治理服务项目、第十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贵宾厅室内环境保障服务等大单。金辉说:“新区良好的科创生态让我看到了发展的无限可能。希望能在‘未来之城’进一步拓展市场,把更多前沿科技应用于雄安各个适配场景,让公司与一座新城共同成长。”
“过去我们是北京中关村的‘村民’,现在又成了雄安中关村的‘村民’。”天融信公司副总裁刘军说。天融信成立于北京海淀,是一家专业的网络安全企业。2023年落户雄安,创立数字城市安全总部。电子政务、工业生产、医疗、交通、水利……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都有可能面临网络攻击的威胁。刘军说,“天融信的任务就是护卫城市各行各业的网络安全,第一时间预判、识别并解决安全漏洞风险。”
据了解,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开园一年多来,已吸引14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既有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有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类中关村”创新生态在雄安新区这座“未来之城”落地开花。
更多技术成果走向“生产线”
“这款AR眼镜从外形看与普通眼镜并没有太大区别,它的奥秘都藏在这看似普通的镜片里。我们将微纳光芯片压印到镜片上,不增加眼镜的重量,就可以将导航、翻译等信息在镜片上实时呈现,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支持……”在天津滨海新区企业华慧芯科技集团的展厅里,工作人员正在向到访客户介绍其超结构芯片蕴含的“黑科技”。
华慧芯科技集团的董事长曲迪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用清华的智慧做芯片”是“华慧芯”名字的由来,也是华慧芯创立的初衷。
华慧芯2017年落户位于天津滨海新区中新生态城的清华大学天津电子信息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天津电子院”)。研发团队不断突破光电子领域的技术壁垒,研制出世界首款实时超光谱成像芯片,先后取得50余项专利,研发生产出超过50种国际领先的光电芯片产品,服务了600多家科研院所和企业。目前,产品被运用在光通讯、增强现实、自动驾驶、智能手机等各种终端市场。
它思科技也是清华天津电子院的孵化项目,企业自主研发的“智慧超声远程会诊系统”已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及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部署,实现了三级医院和基层社区医院的远程会诊联动。
依托清华大学的校友资源,在清华天津电子院的孵化下,一批与华慧芯、它思科技共同成长的人工智能项目在生态城加速涌现。截至目前,清华天津电子院挖掘各类成果转化项目118个,在天津孵化企业43家,多项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从“承接者”到“共创者”
在北京总部研发核心技术,在天津制造关键功能部件,在河北廊坊组装整机和测试验证,北京精雕科技集团实现了“一台机床,三地智造”。
“2013年,我们将生产装配基地从北京搬迁到廊坊,在关键技术上不断突破,自主研发的五轴数控机床系列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廊坊精雕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海说,10多年间,装配基地通过3次增资扩产和数字化改造,实现年产精雕机1万余台,生产效率提升了3倍。
走进位于廊坊市香河机器人小镇的河北百纳信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块块电路板在全自动的贴装生产线中,按照电脑程序,自动贴上大大小小各种功能的电子元器件。近年来,该公司深耕人工智能、双目视觉、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成为多家知名互联网企业的合作方案提供商。
“除在北京保留部分研发团队外,我们将大部分试制、工艺验证和研发部门搬到了香河,厂房面积进一步扩大,厂区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该公司总经理陈飞介绍,企业生产需要的定制线缆线束、外壳、钣金等配件,也能在机器人小镇或者香河县域内采购。
2023年,京津冀联合绘制出协同发展的六条产业链图谱,河北牵头机器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2条产业链。在产业链图谱引导下,香河机器人小镇已签企业超过150家,初步形成机器人产业集群。去年,廊坊吸纳京津技术合同467项,合同成交额144.92亿元。当地深入推进京津研发、廊坊孵化转化产业化,正在从产业链中的“承接者”,转变为深度协同的“共创者”。(记者 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