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政府采购报
【视点】
当科技狂奔遇上生命托付
■ 付娟
近日,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导致三人不幸遇难的事件,如同警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高歌猛进之时骤然敲响,再次将汽车安全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起悲剧折射出整个汽车产业在追求技术突破与商业成功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盲区。
从公布的交通事故细节来看,事发前车辆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km/h的时速前行,面对施工改道的复杂路况,车辆虽检测到障碍物并发出提醒、开始减速,驾驶员也及时接管进入人驾状态,但最终仍未能避免与隔离带水泥桩的碰撞,随即车辆爆燃,令人痛心。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当汽车品牌以“互联网速度”推出新品之时,是否在无意间将“速度”置于“安全”这一汽车工业最根本的基石之上?小米SU7从立项到上市仅用三年,这种效率在传统车企时代难以想象。
当前,续航里程、加速性能、智能配置等参数成为汽车的营销重点,而安全性能则因难以直观展示而退居次席。在这种氛围下,安全测试是否被充分完成?极端场景是否被充分考虑?供应链品控是否严格把关?技术是否在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匆忙推向市场?这些问题在销量目标的巨大压力下,很可能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处理。
汽车安全工程本应是一个需要敬畏与耐心的领域。而某些新能源车企,将汽车简单地视为“带轮子的智能手机”,忽视了汽车作为高速移动载具的特殊风险。当软件迭代思维被机械套用于硬件制造,安全隐患便如影随形。
此次事件让大家意识到,智能电动汽车的安全挑战多维而复杂。车辆碰撞后车门锁死、电池爆燃,直接导致车内人员无法逃生,鲜活的生命消逝在无情的火焰之中。在被动安全方面,车门锁设计是否应具备碰撞后自动解锁的功能,以便为车内人员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从电池安全来看,车企在追求电池高能量密度、长续航里程的同时,绝不能忽视电池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应确保电池在各种极端情况下,不会成为引发二次灾害的 “定时炸弹”。电子电器架构的集中化使系统面临更大的网络安全风险,研究人员已证明,可通过远程攻击控制车辆行驶。自动驾驶传感器在极端天气下可能失效,而用户却容易过度信任辅助驾驶系统。
此外,车企在面对此类事故时的态度与应对方式同样值得关注。事故发生后,小米公司虽迅速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警方调查并公布部分车辆数据,但在回应中,对遇难者生命的关怀略显不足,引发公众不满。汽车不同于普通消费品,它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安全不是配置单上的一个选项,而是出行科技的底线与前提。冰冷的技术数据远不及对生命逝去的痛惜更能打动人心,良好的企业形象与声誉,不仅仅取决于产品的性能,更在于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构建牢固的汽车安全体系,需要行业形成超越商业竞争的价值共识。无论是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应用,还是车辆安全设计的优化,亦或是车企责任的履行,都不能有丝毫懈怠。唯有将安全置于首位,才能确保每一个上路的产品都经得起生命的托付。
但愿此类悲剧不再重演,唯愿每一次出行都能平安抵达。
本报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中国政府采购报,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