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资讯 纵观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追踪 »

解构中国充电模块产业:2025年需求突破300万台,全防护/液冷/V2G技术重构行业格局

文/佑尚

2024年,我国已建成充电桩1281.8万个,形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15分钟充电80%的快充技术实现量产应用。据中国充电联盟预测,2025年,中国公共充电桩数量预计新增103.8万台,总保有量达461.7万台,其中公共直流快充桩占比将提升至42%以上,呈加速发展态势。

作为充电系统中的核心组件,电动汽车充电模块在政策和市场的指引及上下游行业技术更新的驱动下,始终朝着高功率、高效率、高频化、小型化、智能化、宽电压范围等方面持续进步。

本报告从市场现状、竞争格局、技术趋势等维度展开分析,结合头部企业的战略布局,揭示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与机遇。

一、市场现状:规模扩张与技术迭代并行

充电模块(Charging Module)是电动汽车充电设备中的核心电力电子部件,承载着将电网交流电(AC)转换为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直流电(DC)的核心功能,并实现电压、电流的精准调控。作为充电桩的“心脏”,充电模块的性能直接决定充电效率、设备可靠性及用户体验,占充电桩硬件成本的50%左右。

下游市场的持续繁荣为充电模块行业发展带来广阔的增长空间。2025年,中国充电模块市场在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车桩比优化至2:1的背景下,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充电模块市场将攀升至9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近40%。驱动因素包括:

•政策支持:中国新基建政策持续加码,各国加速燃油车禁售计划(如挪威2025年、德国2030年),倒逼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中国2024年渗透率近50%)。

•技术迭代:从早期15kW模块向40kW及以上大功率演进,液冷散热、宽电压(覆盖50—1000V)、智能化、高效率成为主流方向;随着微电网的快速发展,V2G双向充放电也将成为主流。

•市场需求:中国车桩比从2022年的2.5:1优化至2024年的2.4:1,距离1:1目标仍有差距。2025年,公共直流充电桩预计新增52.2万台,推动充电模块需求攀升至300万台以上。

二、竞争格局:头部品牌主导,集中度提升

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迭代与规模效应占据主导地位,英飞源、优优绿能、特来电占据市场半壁江山以上:

·英飞源:市占率约29.24%,主攻公共快充与V2G技术,2024年液冷模块出货量超2万台(市占率90%)。

·优优绿能:市占率约21.65%,外销占比40%,唯一掌握直通风、独立风道、液冷三大散热技术的企业,模块功率覆盖15-40kW,5年TCO节省1.2万元。

·特来电:市占率约15.13%,业内唯一“模块+设备+平台+运营+运维”全链条布局企业,自研自产全防护SiC模块;累计模块发货量超200万台(2024年40kW模块出货30万台),智能运维降低运营商维护成本30%。

·梯队划分:

第一梯队:(英飞源、优优绿能、特来电、通合科技)占据近80%份额,头部效应显著;

第二梯队:(盛弘股份、永联科技、英可瑞等)聚焦细分市场;

第三梯队:(星源博瑞、凌康等)新秀,主攻区域市场与差异化需求。

从市场格局来看,由于充电模块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只有少数企业掌握了核心技术和生产工艺,模块厂商数量近年来相对变化不大。未来产业集中度还将进一步提高,竞争格局日趋明朗。

三、主流品牌产品与技术对比

下表所示为业内主流40kW SiC高效充电模块主要参数对比:

·转换效率:通合科技40kW量产模块效率97.2%,特来电40kW量产模块效率97.17%,英飞源、优优绿能40kW量产模块效率97%;

·防护散热技术:业内有以下4种常规方式:风冷+三防、风冷+灌胶、液冷和IP65独立风道,液冷充电模块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英飞源2024年全液冷整桩出货超1000套,配套40kW液冷模块;液冷模块出货量超20000个,液冷模块市占率达90%以上;

·智能运维:AI技术广泛应用于模块的智能运维、故障预测和寿命管理,特来电通过AI混合算法对模块数据进行分析,提前发现潜在问题并优化运维策略,进一步提升了模块的可靠性与运维效率。

四、发展趋势:技术突破与场景深化

1、模块功率迭代升级

功率模块迭代升级正推动充电设施性能提升。当前,40kW模块凭借高性价比和成熟技术占据2024年市场主导地位,英飞源、特来电等头部企业已实现规模应用,支撑主流快充站的高效运营。

展望2025年,60kW模块将在重卡和超充领域成为主流,以满足更高的功率需求。同时,随着比亚迪、极氪等车企推进兆瓦级超充布局,80kW和120kW模块已进入规划阶段。技术层面,全碳化硅(SiC)材料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功率密度,但120kW模块的商业化仍需解决散热和成本平衡难题,行业正通过创新设计策略寻求突破。

2、高防护技术百花齐放

户外复杂环境推动充电模块高防护技术革新,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强制风冷模块方面,早期(2019年前)行业多用三防漆结合点胶工艺,成本低但防护有限;部分厂家尝试化学镀膜,因工艺复杂未普及。2019—2023年,正面灌胶搭配背面三防密闭仓成主流,散热与防护平衡,成熟且经济。2024年起,正反面灌胶工艺出现,防护等级提升,但散热和维修面临挑战。

液冷技术以全封闭设计实现高防护(IP67以上),导热效率高且低噪,但成本较风冷高30%~50%、运维门槛高,随超充普及逐步放量。独立风道设计通过物理隔离达IP54以上,但结构复杂,依赖风扇,噪音问题待解。多种技术路线的发展,正持续提升充电桩电源模块在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3、V2G与车网互动

V2G技术的应用使电动汽车成为分布式移动储能单元,减轻电网压力,实现削峰填谷,并为用户带来收益。双向AC/DC模块作为核心电能转换单元,是充电模块的关键演化方向。英飞源在国网/南网V2G市占率超80%,特来电累计发货V2G模块3000余台,支持全国700余座光储充放示范场站建设,优优绿能推出储充一体化方案,支持削峰填谷与电网调频。

近期(2023-2025),V2G以光储充放一体化场站为核心,验证商业模式,如特来电场站通过光伏优先消纳、储能调频、V2G填谷,实现80%以上绿电利用率。中期(2025-2030),V2G驻地化设备普及,形成虚拟电厂聚合能力,如优优绿能支持家庭光伏+V2G,降低家庭用电成本。远期(2030+),构网型V2G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细胞单元”,通过虚拟同步机(VSG)技术提供电网支撑,电动汽车作为移动储能单元可为局部电网提供紧急电源,实现黑启动能力,并通过聚合商(如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参与电力市场,重构能源供需格局。

4、智能运维与AI混合模型

充电模块的智能运维、故障与寿命预测以及AI混合模型的应用正在推动行业技术革新。智能运维通过AI健康监测系统和模块级数据挖掘,实现对充电模块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例如,特来电智能运维、故障自修复功能,帮助运营商降低运维成本30%并提升模块可靠性,星源博锐的智能运维系统可实现模块寿命预测、故障预警、电网监测和环境感知等功能。

基于AI算法和大数据模型,充电模块的寿命预测、故障预警和远程诊断成为可能。AI混合模型结合电化学和机器学习技术,通过海量数据迭代优化算法,精准预测模块的健康状态和剩余寿命,并通过云平台实现远程运维,不仅提升了充电模块的运维效率,还为模块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5、兆瓦级超充初现端倪

随着汽车动力电池及三电技术的持续进步,800V高压平台车型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如比亚迪、小鹏等车企纷纷推出适配车型。为满足这些车型的充电需求,充电模块的输出电压已扩展至1000V,宽电压范围(50—1000V)成为行业主流,有效解决了多车型兼容难题。未来,随着更大功率充电需求的增长,最高电压等级有望拓宽至1500V平台,但这一目标仍需突破材料、成本和生态协同等瓶颈。

兆瓦级超充技术正逐渐崭露头角,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比亚迪等企业已宣布新一代高端车型将支持兆瓦级充电技术,而国内充电桩龙头企业特来电也已构建覆盖乘用车、商用车全场景的兆瓦级充电网络。这一趋势将重塑行业竞争格局,为充电模块市场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总结

突破永远是产业变革的第一推动力,充电模块作为连接电网与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枢纽”,其技术突破正在重构充电效率与用户体验。2025年充电模块行业正经历从政策驱动到需求拉动的转型,呈现“技术主导、场景分化”特征,特来电、英飞源、优优绿能等头部企业通过差异化技术路线抢占市场,海外高毛利空间推动国产模块加速出海。液冷、V2G与智能化成为竞争分水岭,企业需在技术迭代与生态合作中寻找平衡点,用户需根据场景需求、认证标准及长期成本综合决策,把握技术升级的行业红利。

编辑:孔德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纵观资讯 » 解构中国充电模块产业:2025年需求突破300万台,全防护/液冷/V2G技术重构行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