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猫哥
美国又进入“国家紧急状态了”,因为特朗普渲染许久的“对等关税”,终于落地了。
白宫是这么说的,“搜刮美国的时代,该结束了”。
在他们看来,全球与美国做生意的,都是在试图占美国的便宜,加拿大和墨西哥在美国捞好处,中国在美国赚大钱,而欧盟更是在美国身上揩油,之前美国最推崇的自由贸易,反而成了罪过。
现在,特朗普要纠正这些“错误”了,美国迎来“解放日”。
新的关税政策针对性很强,有普遍性的,也有针对特定贸易伙伴的:
1、对所有的外国制造的进口汽车征收25%关税;
2、对所有的国家征收10%的“基准关税”;
3、对贸易逆差较大的贸易伙伴征收更高的关税,比如越南46%、泰国37%、中国大陆34%、中国台湾32%、印度27%、韩国26%、日本24%、马来西亚24%、欧盟20%;
4、再次终止了对中国和中国香港的800美元以下免税政策,5月2日实施。
在原本的预想中,针对性关税只会加给美国财长贝森特说的所谓的“Dirty 15”国家,结果从白宫释放的名单来看,被针对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7个,大大出乎预想。
最高的关税,基本都给了东南亚国家,柬埔寨49%、老挝48%、越南46%、缅甸45%、泰国37%。
只能说,老美又在背地里捅刀子。
为啥这么说呢?
这几个国家,基本上是美国施压后,供应链转移的目的地。不少电子厂商,向越南转移,不少服装厂商也想通过去越南建厂来规避加关税,泰国承接了不少汽车制造,缅甸也承接了不少服装制造。
结果呢,这一棒子都没躲过去,估计不少转移供应链的厂商,要后悔不迭了。
特朗普想的是,大家都别来美国“吸血”,他要挽救美国制造业。
但其实,美国也是吃到过全球化红利的,那后来美国的制造业为什么空心化了呢?因为金融业起来了,大家都想挣快钱,谁还会苦哈哈地去打螺丝呢?
于是,美国的供应链开始外迁,不得不说,中国受益很多,快速发展了二三十年,中国也开始反向输出了,通过收购、扩张,中国企业出海的步伐很快,人口红利+供应链集群+贸易自由化,全球化时代,中企拿到了大红利,大批的中企到海外上市,跨境电商、互联网科技等新业态,也遍布全球。
随着海外业务的比重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海外设立总部、工厂,来适应全球化发展,比如联想、昆仑万维等。
但是现在,时代逆转,在各种不确定性面前,在美国大棒只认国籍的环境里,中企成了特朗普看中的肥羊,那中企该怎么应对呢?
可能在未来,一个重要的选择就是,将全球总部,搬回中国。
为啥这么说呢?
全球化繁荣时代,一个非常典型的操作,是使用中国的供应链,把总部放在新加坡,目标市场选了美国,到英国去IPO上市,在产品、税收上都选择成本最低的,把销售和融资选在了欧美,这么一圈下来,基本上能把全球化的最大红利都拿到手,这两年大红大紫的某快时尚巨头就是如此操作的。
但是,随着特朗普上台,这个模式土崩瓦解了。
这两年,我们的亏确实吃了不少,比如tiktok,就被美国人盯上了,在“不卖就关”的政策驱动下,只能左突右冲找空间,直到现在,美国人也是贼心不死,还想着要买呢,不仅想吸血,更想敲骨吸髓。
再比如某快时尚巨头,供应链在中国,销售在欧美,但上市之路一直坎坷,从美国挪到了欧洲,也没减轻对它的指控,而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共同压力,让它的IPO至今仍未被放行。
现在,随着特朗普无差别的关税大棒,当初产业链转移的风险,也终于暴露了。
比如越南,我们2024年对越投资28.4亿美元,排对越投资第三位,主要投向制造业,排在前面的就是电子、服装等行业,全球都想在越南投出“下一个世界工厂”。
富士康在越南建立了面板工厂,蓝思科技在越南有消费电子工厂,申洲国际、新澳股份等纺织企业龙头,都在越南建了厂。
现在关税大棒下来了,46%的关税,这些越南工厂的成本优势基本没了。
全球化坍缩下,以前单一的成本风险,已经裂变为多重国际风险:
1、供应链与总部国家会不会有政策矛盾?
2、总部国和供应链国,对市场国的政策变动,如何招架?
3、IPO是否要面临四个国家,甚至更多国家的审查,怎么应对?
4、逆全球化后,横跨多国的产业链怎么整合?
这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包括现在各国都是保护主义占上风,中企在海外的资产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
适时收缩,回流国内,是一个靠谱的选择,海外已经不再是避风港。
很多企业在海外,是为了图政策、图低税收,但是现在,随着税务越来越透明,避税天堂的作用也不大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竖起新的贸易壁垒,当初的所谓优惠,也越来越看“国籍”。
而且现在不光要看企业的国籍,甚至高管的国籍,都成了他们攻击的对象,风险极高。
企业的核心是什么呢?产业链、供应链。
尤其是对于制造业、消费零售行业,供应链永远是核心,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不受制于人,尤其是不能轻易对威慑妥协,一旦妥协,那就是无尽的妥协了。
在投资领域,有一个“伞下”理论,就是你想赚钱,一定要站在大伞之下,需要有人罩着,做得最好的就是股神巴菲特,他的投资以美国为主,当涉及海外时,他也一定会躲在美国的大伞下。
比如中美关系最好的时候,他投资中石油比亚迪,后来他卖出这些股票,买入日本五大商社,就是很清楚美国的大伞到底在哪里。
现在美国孤立主义盛行,全球化的大门正在关闭,以前平等、自由的贸易方式正在终结,在这种大环境里,只有在大伞下,企业的利益才能得到保护,企业也才敢逆势做出新的决策,构筑更强的核心能力。
比如,在关税大棒落地的时候,传了许久的拼多多“千亿扶持”也来了,将加大对跨境中小商家的补贴力度,要在未来3年内,拿出超过1000亿的资金、流量等资源,来加码高质量的电商生态建设。
这个时候,惠商政策再加码,拼多多是在托底,托中小制造商和商家的底。
只能说,根植于中国的企业,回流中国,不失为当前市场状况下最好的选择,真没必要远赴重洋,去被别人肆意收割了。
(转自:大猫财经)